西红柿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穿越三国做吴王 > 第一百二十二章:百姓医院全文阅读

由于袁谭大军的败走,青州总算是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众人尽皆欢喜,同时也对在孙权孔融治下更加有信心,以不到两万的军队抵挡五万大军而自身没有受到多少损失,堪比大胜。现在的人们,多是从中原战乱逃来的流民,所以百姓无不心思安定和平,对战乱深恶痛绝。见青州不主动挑起战乱,也不畏惧战乱,所以青州无疑是百姓们最心生向往的圣地。经过这次防御战,也使得中原各地百姓,流民都慢慢向青州迁徙。

就在百姓安定,春暖花开之时,孙权又收到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锦衣卫找到了华佗,并将他带到了青州来。孙权高兴不已,这个年代最缺的就是人才啊,在普遍寿命不高的时代,若是能有这些神医帮忙延续江东众人10年寿命,则世界局势必将大为改观。

孙权收到消息后,亲自出城迎接,只见一白发苍苍的老头,身材挺拔,目光炯炯有神,后面跟着个背着药箱的书童。在锦衣卫的带领下徐徐赶来。

孙权经锦衣卫介绍后互相寒暄了一番,便请华佗入府一叙。华佗入府后,急于知道那化脓之法,便开口问道:“不知公子是什么方法将伤口处理的如此完美?在下特来讨教一二。”

孙权拱拱手说道:“神医严重了,讨教不敢当,小子不过是在炼酒过程中,发现高浓度的酒精可以杀菌消毒,便用在处理伤口上,没想到效果奇佳。但是对医术却知之甚少,不及神医万一。此次邀请神医,便想招揽神医为百姓看病。”

华佗沉思良久说"非是吾不愿留下,只是我这里病人众多,我若离开,他们求医无门,老夫实在于心不忍啊。”

神医果然有大慈大悲之心,让他离开老家,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病患们怎么办。"神医先别拒绝,晚生先问神医几个问题。第一,那么多病患,你能救治几个?"

"这个,老夫一天下来,大概能诊治一百来人吧。”

别以为一百多人不多,事实上这已经相当惊人了。1百多人是什么概念?假如平均5分钟诊治一人,一个小时才12人,一天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工作10小时,才120人。更何况,中医的诊疗,望、闻、问、切,很是耗费时间,加上开药方,5分钟,还真不一定够。加上有些病患是需要针灸、推拿、拔火罐、接骨等费时费力的特殊疗法的。所以一天一百多人,可见华佗平时有多辛劳。

"那么晚生想请问神医,这一百来人相对于外面求医之人所占几何?神医夙兴夜寐救治这些人,对于这么多病患能起到多少作用?"孙权接着问道。

"九牛一毛,杯水车薪也。”华佗愣了一下,无可奈何道。是啊,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华佗再厉害,神医也好,医圣也罢,他终究只是一个人,他不是神,一个人能救治多少人?相对于千万个病患来说,能起多大作用?

"不知神医有没有想过如何才能使得生病的人都得到救治呢?"嗯,这个......。”华佗捻须思考了片刻,接着道:“若天下太平,大小军阀不再征战不休,就不会有那么多流民,没有那么多流民,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疠疫流行。如此一来,病患数量将大大减少,老夫自然就能救治得及。可恨这乱世,可恨那些军阀,弄得民不聊生。”"呃......。”孙权也被说愣了,他显然没有预料到华佗会这样回答,明明问他医疗体制问题,他竟然扯到政治问题。还大发一通悲天悯人的感想。不过华佗这样说也不算很离题,人们的健康问题不是简单的生物学问题,还和社会、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他这番回答表明,他的思想高度已经脱离了纯粹的临床医生范畴,懂得从社会角度去考虑健康问题。这种理念其实很先进,医学界其实是一直到了近现代才确立了这样的理论。近代中国有两位牛人和他一样在思想上超了脱临床范畴,转而关注社会问题,一位是鲁迅,另一位就是国父孙忠山。鲁迅认为当医生能治疗人们肉体上的痛苦,却无法治疗思想上的愚昧。于是他弃医从文,试图以自己一支笔改变人们的精神。国父孙忠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救有限,世上最大的权力是政治,政治既可以为"大善”也可以为"大恶”中国人的苦难均源于"不良之政治。”因此,他决心弃医从政,改"医人"为"医国。

所以说,英雄所见略同,即使相隔将近2千年,有些思想上的东西还是有共同点的。不过如此一来,孙权就不好回答了。想了一会,孙权道:“此天下大势如此,非一时一刻可以改变,然我家父王和吾均以仁政为民,曾立志拯救天下万民,想必假以时日,必能解万民于倒悬,使人民安居乐业,不再受着战乱之苦。"

"我倒是想到个办法,可以救治更多病患。"孙权说道。

"什么办法?就是那个锦衣卫说的什么医院?"

"没错,就是医院。"

"哼,那什么劳什子医院,还不是为达官贵人服务,与平民百姓何干!"华佗怒到。

"呵呵,神医请息怒,我这医院可不同于以往的太医院。非专为皇室效力。吾曾有言在先:疾病面前人人平等。所以,这个医院叫“百姓医院',是对广大老百姓开放的。”孙权见华佗发怒,赶紧解释道。孙权曾经想起名叫"人民医院”,虽然"人民”。一词虽古而有之,如《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如《周礼·官记*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图,舆其人民之数。”但毕竟不常用。反而说起"百姓"大家都明白什么意思,反正这两个词意思也差不多,于是孙权决

定大笔一挥,起名为"百姓医院。"喔?还有这等事?"华佗一听这话,马上动容了,尤其是"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可谓说道他心坎上了。他这一生,救治病人无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事情不知道见过多少回,看惯了一边是一掷千金的豪门,一边是因为买不起药硬扛着,抗不过就白白病死的贫苦百姓。所以他通常给有钱人看病就会收的很贵,而给贫民看病就经常免费。为了救治流民和病患,他散尽家财。天下大乱,流民无数,可是他散尽家财也不过杯水车薪,流民实在太多,他又能救治多少人?只能徒叹奈何。"千真万确。”孙权解释道。"神医您试想一下,您一个人一天下来,再了不起,也只能救治一百多人。但是,如果我们医院里有1 0个像你医术那么精湛的大夫,就能救治1千多人,如果有一百个昵?"华佗砰然心动,是啊,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多力量大,生活在这个没有自动化装置,什么都靠一双手、两只脚的社会的人体会特别大。"这个什么医院,真的有那么多大夫吗?华佗不由得问。"是·百姓医院·!”这就涉及到孙权办院的理念问题。这个医院不但是一座给人看病的病院,它还是一座学院,一座医学院。这里将聘请天下有名的大夫,除了给病人看病外,还会开堂讲课,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大夫们也可以互相交流,这样一来,就可以培养出越来越多优秀的大夫,也可以使大夫们的医术越来越好。"没错,孙权办这个医院当然不止是一个单纯为人治病的医疗机构,而是一座"产、学、研。一体的机构,类似于后世的医学院和附属医院。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大夫,使一些优秀的大夫宝贵的经验得到传承。后世都说华佗是神医,传说中他的医术是神乎其技,可是他的青囊书被烧,医术没有流传下来,留下千古遗憾。孙权就是为了填补这样的遗憾所以毅然决定设立医院的。同时,孙权还想借助这样的机构,促使各大名家之间多点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且对医学技术开展研究,促进医疗行业的良性循环。华佗听到这话,眼前一亮,对啊,这个方法好,如此一来,必然可以培养出大批医生,再也不怕病患过多得不到及时救治的情况出现了。"这个方法好是好,不过前提是要求各位医学大家都有无私之心,肯将自己的宝贵经验拿出来共享。就是不知道华神医肯不肯将您的毕生医术传授给他人,吾听说你著的《青囊书》可称为"医方之祖。若能流传开去,必能活人无数。”孙权接着问。

在古代,各种技术都是秘而不宣的,各种看家本领是人家吃饭的凭借,历来有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所以,很多技艺都是家传的。另外,还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所以师傅教徒弟,经常会留一手。这些传统,或者说是陋习,导致了很多技艺的失传,中华民族上下几千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科技文化水平一度远远领先于世界。然而无数文化被创造出来,又有无数文化湮灭于历史长河,和国人这种法不外传的思想关系很大,这真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基于以上的原因,孙权提出这种要求其实是很冒昧的,不过华佗不是一般人,他是博爱无私的"神医”显然孙权是了解他的性格的。果然,华佗听到他这样说,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

"只要能医治更多病患,老夫又何惜我这一身的本领。只是,老夫这《青囊书》刚成书不久,公子难道读过拙作?"这个时候,华佗刚完成《青囊书》的写作,看过的人没几个,更没有刊印出版一说,所以对于孙权口中知道他这本书感到很惊奇。"这......。”孙权一时语塞。便拿出左慈出未卜先知的本领说道:"神医可知道,左慈左仙翁为吾师,常常表现出神异之处。他的意思是说,人家是神仙的弟子,有什么不知道的。

"左元放的事迹我倒是略有耳闻,没想到他竟然是你的师傅。""是,据说当年左仙翁在天柱山炼丹,夜观天象,发现帝星现于南方,于是一路寻找,最后找到江东,收我为徒。”意思是说,我是天命之人,你看着办吧。"哼!简直是妖言惑众,什么帝星,什么夜观天象,不过是方士骗人的把戏。作为一位医生,华佗是不信神鬼之说的。人家讲究的是辩证施治,医家所用的五行理论其实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所以,如果给他讲后世的辩证法、唯物主义,他一定很容易接受。"

"神医,现在百姓医院已经聚集了张仲景等10多位名医。并召收了100多位学徒。这些学徒均为1 0来岁的识字少年,张仲景已经将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拿出来教授这些少年,各位名医也纷纷将自己的拿手本领编印成册,轮番教授这些学徒。"孙权继续给华佗解释医院的事情。

华佗大受触动:“如此多良师益友,假以时日,这批少年必能成材。""没错,只需要4.5年,这些少年学徒便可以独当一面。到时候就可以将他们派往各处,救治各地病患。如此,不胜过神医你一个人单打独斗吗?但是要论对外科诸病的诊疗,神医可称当世第一人。不知神医可否愿意去教授这些孩子?"

"教,当然教!"华佗鸡冻了,孙权给他描画了一副美好的前景。按照这种方法,4.5年就可出百十个神医,再过4.5年又出百十个神医,到时候还怕病患得不到救治吗?古时候的医生少,医术水平高的医生更少,原因很多。师承是一个原因,那时候没有医学院一说,很多大夫都是从小跟着师傅抓药的童子,从师傅手上一点一滴学回来的医学知识。所以多数大夫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奋与天分。若师傅水平高还好,遇到困难能得到师傅的有效指点,若是师傅水平臭,不把你

指入歧途就不错了。

基于上述原因,古代,医生少。”良医"更少,医生的水平也参差不齐。现在孙权一个医院(包含了医学院的职能),解决了医生的师承问题。不但是简简单单解决了师承问题,更是可以集中多位名医,取长补短,密集式灌输当代最先进的医学知识给那些学徒。焉有不出"良医"之理。华佗一听就知道这个方法的优越性,当然,前提是要这些名医能无私奉献。华佗不知道的是,由于孙权相继捣鼓出造纸术和印刷术,教科书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慢着!"华佗突然想起一个问题,"这个什么百姓医院是给百姓看病的,这我相信,但是,目下正逢乱世,百姓多有流离失所,很多百姓连果腹都难,敢问尊驾,到这个百姓医院看病,收费几何?"其实,华佗言下之意是:能免费看病吗?如果免费看病,财政怎么支持?他自己干过这方面的事,当然知道,救治这些流民,财政负担有多重,以他一人之力,面对这些流民,也不过杯水车薪而已。"神医放心,吾设立的百姓医院,已经考虑到贫民问题。在百姓医院看病,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对于有支付能力的人,自然还是需要付钱看病的。"听到这里,华佗也暗自点了点头,这一点他是认同的,而且他做得更绝,对有钱人,经常是收重金才肯上门去看病的。

可是,你要知道,现代医疗那么贵,很大程度是因为使用很多大型仪器设备的原因,这个检查那个检验。如果动手术,整个手术室乃至于所有使用的器材辅料,全是无菌的,这些东西那样不是钱堆出来的。但是华佗给人看病,不过是望闻问切,连个听筒都没有,要说有仪器设备,就是几根银针了。把把脉,翻翻眼皮,拿起毛笔刷刷刷开个药方,这样也无需多大的投入。

"而对于没钱支付的人,我们会先让他们治病,所耗费的医药费,等他们痊愈后,会安排这些患者或者他们的亲人做工,以工钱偿还之。吾在建业城郊外开垦了很多药田,大量种植各种常用药材。还有,吾也开设了一些工坊,那些没钱治病至没钱吃饭的贫民,吾就收留他们在药田耕作或去工坊做工。”

"喔,这种植药材倒是个好方法,唉,怎么我就没想到昵,这样一来,药材价格必然会大大下降。只是这工坊又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种植粮食?"

"因为看病付不起钱的人太多了,药田一下子也容纳不了这么多人手,因此吾就将一部分人安排到工坊做工了。这个工坊是生产各种日用品的,如鞋啊、衣服啊等等。因为江东土地早有人耕种,战火基本上没有波及这些人家,没有多少人丢弃土地逃难。因此,也没有多少荒地可供屯田。不过青州最近刚刚收服,人烟稀少,可供开垦的荒地无数。所以吾准备将药材种植在青州半岛,江东方面有张医圣主持,而青州这面却需要神医您来主持了。

"这个方法确实巧妙,这样一来,不但不愁缺乏药材,连这些流民的粮食也解决了。还不用官府出一分钱。妙,妙,妙。"华佗抚着胡须道。当然不须官府掏钱啦,孙权才不会笨到去实行什么全民医疗免费制度呢。2千年后的神州大地都无法做到全民免费医疗,更何况在这个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三国时代。何况就算他提出免费医疗计划,他老子孙坚会同意吗?人家是枭雄,是要征伐天下的,别说现在没有多余的钱粮,就算有,都拿去招兵买马、制造兵器甲胄去了,哪里顾得上什么狗屁医疗问题。孙权自然不会去自讨没趣向他提出这样不讨喜的计划。

孙权用这个方法基本上实现了医院的自给自足。一部分资金来源于对富人适当的提高医药费,大部分资金则来源于这些病患痊愈后的劳动所得。虽然有部分病患会不治身亡,白白损失掉这部分的劳动力。但是,绝大部分痊愈的病人都会不知不觉中被"超额劳动"了,用孙权的话说,被榨取了剩余价值。不过一般人不察觉而已。相反,他们能被救治,早已经千恩万谢了,哪里会计较劳动时间长短问题。更何况,对那些食不果腹的流民,就算不给治病,能有口饭吃都愿意出卖劳动力,所以孙权这一下,对他们来说着实相当于救苦救难的菩萨了,因此,也没什么人耍赖,被治好的病患都心甘情愿老老实实地去干活抵债。就这样,华佗也成功被孙权忽悠加入了。孙权印象中,三国时期有三个神医,号称"建安三神医。但是另一个人远没有华佗和张仲景出名,他只记得那人姓董,也不大记得起那人的名字了,派人四处寻找也没找到一个符合条件的"神医",只好作罢。其实孙权并不知道。建安三神医"另一个神医叫董奉,在后世医学界也是很出名的,后世以"杏林"代表医学界正是来源于此人。据说董奉医德高尚,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这一点倒有点象刘厚那招"以工代医。董奉就住在林中一间草房里,待到杏子熟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后来人们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杏林满园"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孙权找不到董奉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时候董奉还没出生,不过其父亲董晓正是张仲景的弟子之一,这次和张仲景一同入江东,就读于孙权的百姓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