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五代征途 > 唐、五代军队编制全文阅读

唐末五代军制十分混乱,个人做了一个整理,如有谬误,还望吧内达人不吝指正。

唐中前期初府兵制尚未被破坏时,基本编制为:卫(大将军、将军)——府(都尉)——团(200)——旅(100)——队(50)——伙(10)——伍(5)。

卫设大将军、将军。

ps:日本古代朝官中有左右近卫府大将、左右近卫府中将、左右近卫府少将。既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左右大将(又称左右近卫大将)、左右中将、左右少将,很可能是日本借鉴了初唐府兵编制。

府设折冲都尉

——团设校尉,200人,下辖2旅

——每旅设旅帅,100人,下辖2队

——每队设队正(又称队长、队头),50人,下辖5火

——每火设火长(伙长),10人,下辖2伍

——每伍设伍长,下辖5人。

大致上是“二五”进制。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唐军编制可能未把军官、士官人数计算入内。按规定,每队应有押官1人,队头1人,队副2人,旗头(旗手)1人,副旗手2人,若军官和士官不是由队内的一个士兵兼任,每个队实际可能为54~57人。

另外,府兵编制只是训练和召集单位,并不是作战编成单位,卫的将军、府的折冲校尉并不领兵作战,而是由朝廷选派将领带领出征。

出征作战时,则以“队”为基本单位,由若干队编成一个“军”。根据唐军著名统帅李靖的六花阵,通常编五部七军共20000人,五部七军分别是:

一、中军(4000人,80个队)

二、左虞侯军(2800人)

三、右虞侯军(2800人)

四、左厢(包括左前军2600人、左后军2600人)

五、右厢(包括右前军2600人、右后军2600人)

五部分别由大将、左虞侯、右虞侯、左押衙、左押衙(也可能是左右副将、偏将军)统领。

到了中唐,从《太白阴经》等史料来看,“军”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编制,以250队(12500人)为一军,其中75个队(3550人)编为奇兵。

另外175个队(8750人),分编为八“阵”,每阵大约有22个队1093人,每个阵设一个“子将”统领。

唐后期至五代,由于藩镇割据,军队编制非常混乱,有一个新的作战单位“都”出现,其中最特殊的是编制小到数百人多到数万人的“称号都”,比较著名的如杨吴的“黑云都”、朱粱的“厅子都”“长剑都”、李晋的“横冲都”“帐前银枪都”、前蜀王建的“紫旗都”等……还有奇葩的刘仁恭“定霸都”。

其中,“队”仍然是最基本的作战单位,在各藩镇以及中央禁军基本上是一致的,“队”以上的编制则花样繁多,编制250人或者500人的营是常见的一个作战单位。

翻阅各种资料,唐后期至五代初期,比较主流的编制大概有两种:

一、军/都——都(1000人)——营(500人)——厢(250人)——队(50人)——伙(10人)——伍(5人)。

——每军(都)设1名都指挥使(又称统军、军使、都使、都将、也常称为指挥、指挥使),下辖若干都

——每都设1名十将(又称都头),1000人,下辖2营

——每营设指挥使,500人,下辖左右2厢

——每厢设指挥使,250人,下辖5队

——每个队设队正(队长、队头),50人,下辖5伙

——每个伙设一名伙长,10人,下辖2伍

——每个伍设伍长,下辖5人。

二、军/都(2500人)——厢(1250人)——营(250人)——队(50人)——伙(10人)——伍(5人)。

和初唐府兵编制不同,这个时期更多是“五五”进制,而且这个编制就是作战单位。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这个营是骑兵部队,指挥官通常被称作“军使”而不是指挥使。

一般来说,军队由若干“都”编成一个“厢”,再由左右两厢编成一个军。或者直接由若干都(营)编成一个军。“军”是最大作战单位,前面提到的“称号都”也是“军”的同一级单位,编制基本相同。

个人认为,如果一个作战单位(通常是军或者称号都一级的较大规模部队)下面分为两个部分,通常会冠以“左、右”,如“长剑都左厢”(通常简称左长剑都)。

如果某支部队下面正好是5个单位,通常会冠以“前、后、左、右、中”,如左长剑都前营、左龙骧军后营等。营(或者厢)下面的5个“队”,则通常会冠以“甲乙丙丁戊”等,如后厢丙队、前营甲队等。

如果某支部队下面有若干单位且低于五个,通常会冠以“第x”,假设左长剑都只有3个都,通常会称为左长剑都第一都、左长剑都第二都、左长剑都第三都。当然,也可能是:左长剑都前都、后都、左都。

如果下面有若干单位且多于五个,通常会冠以“左x、右x”,假设左长剑都下面有7个都,通常会称为左长剑都左一都、左长剑都右一都、左长剑都左二都、左长剑都右二都、左长剑都左三都、左长剑都右三都、左长剑都左四都等等。

“称号都”下面仍然可能有“都”一级编制,而如果“称号都”或“军”下一级编制是“左右厢”,再往下一般不会再有“厢”的编制。

举例来说,唐末宣武节度使朱温手下一名“长剑都”士兵,番号很可能是“大唐宣武军左长剑都前营丙队后伙左伍xx“,或是“大唐宣武军左长剑都第三都左营丙队后伙左伍xx“。

而不大可能是“大唐宣武军左长剑都第三都左营后厢丙队后伙左伍xx”。

如果一名普通的宣武镇兵,番号大概会是“宣武军xx军右三都左营右厢丙队后伙左伍xx”。或是宣武军xx军左都右营右厢丙队后伙左伍xx。

“军”和“称号都”再往上,就是“行营”这个战役规模的临时指挥机构了,由若干“军”和“称号都”编成。

这个编制只是大致,许多藩镇根据情况有自己的编制,情况繁杂,难以一一列举。

100人编制的“都”出现时间未仔细考证,目前看唐末似乎未明确出现这一编制,《五代会要?京城诸军》中说“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都,都一百人,统以一营居之。”从这条史料看,100人的“都”直到五代才出现,这导致了“都”这个作战单位的兵力在唐末五代史料中更加的混乱。

唐末一个比较另类的藩镇——归义军倒是有类似编制,这个由张义潮开创的西域藩镇,远隔在中原之外,糅合了吐蕃军制,设置了“将头”一职,编制基本相同。

具体编制为一个十将(1000)下辖左右二厢

——每厢500人;一个厢下辖五个将头,每个将头100人,分别为左一将(头),左二将……左五将一直到右五将;

——每个将头下辖两个队,队以下相同。这种编制是其他藩镇所没有的,有可能是百人编制“都”的滥觞。

五代到了后周时期,随着统一的接近,军队编制逐渐固定下来,大致为:

厢(25000人)——军(2500人)——营(500人)——都(100人)——队(50人)——伙(10人)——伍(5人)

厢设“都指挥使”(也称厢主),下辖10军

——军设“都指挥使”或“都虞候”(也称军主),下辖5营,2500人

——营设指挥,下辖5都,500人

——都设都头,下辖2队,100人

——每队设队长,辖5火,50人

——每火设火长(伙长),下辖2伍,10人

——每伍设伍长,下辖5个普通士卒。

到宋代,百人编制的都,基本上取代了50人的队,作为基本作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