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北宋庶女种田日志 > 第176章 钓鱼全文阅读

吃过早饭,柳雨烟就问冬香借了根钓竿,准备到船头进行垂钓。她的晕船好了一些,有晕船药在,这不是很大的问题。还好有晕船药,要不然,还真不知道怎么办好。

冬香却道:"你这样,船还在开,垂钓不太容易能钓得到鱼的。"冬香的提醒,柳雨烟还是道谢的,不过也并不是说完全钓不到。有的时候,鱼会跟着船只向前进,这个时候,即使是前进的船只,也是可以钓到鱼的。

柳雨烟笑着说道:"不要紧。如果我钓不到,到时候就请冬香你给我几条鱼好了。我想船上应该还有鱼的吧?我主要是反正没事做,就钓钓鱼打发一下时间了。"

实在是,如果看书的话,还晕脑袋。而且,本身就晕船,这要是再看书,那就更晕了。冬香想想,也是这么个事情。反正在船上,除了聊天喝茶,还能做什么呢?总不能,这一路上,一直聊天,或者是一直喝茶吧?所以,钓鱼也是个打发时间的好事情。

柳雨烟开始垂钓,就坐在船尾,靠着栏杆,晒着太阳,一点都不觉得热。好吧,这边还被遮掉了一半,加上太阳都被柳幺幺吸收到随身空间里去了,柳雨烟除了感觉到温暖,其他的倒是没有。

靠着栏杆,还觉得昏昏欲睡。这是因为温暖的缘故,就好像春天里,大家都很喜欢睡觉一样。或者是吃完饭,大家都嗜睡一般。不是晕船,而是舒服的。丹秋看了好一阵,也搬了个钓竿过来,在不远的地方学着柳雨烟的样子开始垂钓。这种事情,都是可以传染的。结果没多久,又多了几个人来垂钓。

柳雨烟也没在意,只是随口提了一下,丹秋垂钓的姿势不对,还有也没有挂鱼饵。这不放鱼饵,还想着钓上鱼来。这除非是想和姜太公一样,愿者上钩了。这太佛系了,恐怕等到几天后,都没有鱼上钩。

"可恶,姑娘,你才是姜太公呢!"丹秋一开始没有想到,以为垂钓就是将鱼钩丢下去,自然有鱼儿来吃。没想到,还要鱼饵。她又没有钓过鱼,怎么会知道这个?

上了鱼饵,重新开始垂钓。丹秋还一直叽叽喳喳的和柳雨烟说话。柳雨烟其实不太想说话,这太阳照晒的,被吸引走了大部分,另外一小部分晒着,这温度最适合睡觉了。但她也没有睡觉,现在睡多了,晚上该睡不着了。

"怎么还没有鱼上钩啊?"丹秋有些急躁,她的性格是这样,也不知道这样的性格,是怎么学刺绣的。刺绣也是一个需要时间的活计,丹秋其实也做的很好,没有觉得不耐烦啊。苏雪烟想来,也是因为那刺绣还是一个看得到结果的事情,自己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可以即刻看到结果。有的人觉得,看得到的结果,只要咬咬牙,努力一番就可以了。

不过钓鱼却不一样,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等待的事情。你放上了鱼饵,将鱼钩放下,还不一定有结果。可能漫长的等待过后,等待你的,是什么也没有。或许,连鱼饵也吃掉了,鱼却不见了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所以,这不是一个看得见结果的事情。

丹秋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看不见结果的事情。其实现代社会,钓鱼也是一个老年人才喜欢的事情。因为老年人坐得住,那些年轻人,都是急躁的,都喜欢看得见的结果。这看不见,自然就不喜欢了。

柳雨烟摇摇头,也没有多管。她眯着眼睛,看着自己的鱼竿,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颇有一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感觉。这得失心不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

不远处,张妙清和至善也站在那边,看看河流两边的风景,也算是给自己放个假了。张妙清看到柳雨烟这样的性格,很是点了点头。这是学道的性格,得失心不要那么重。得失心重了,很多事情,都不太好办。而且,治学也是一样,那些学子,动不动的就去科举,也没有沉淀一二,得失心太重。

"姑娘!"丹秋突然喊道,柳雨烟有些奇怪:"怎么了?"睁开眼睛,丹秋站起来,指着那边说道:"姑娘你看,看那边!"

柳雨烟转头看过去,才发现是渔船。这船上的老渔翁,也不是捕鱼,也不是钓鱼,而是驱使一种水鸟,下水去吞吃鱼儿。不一会,那鸟儿从水底跳上来,在那渔船上吐出了数条鱼儿,有大有小。

丹秋说道:"那是什么鸟啊?还帮人捕鱼,真的好好玩啊。我要是也能养几条这样的鸟,岂不是每天都有吃不完的鱼?"想着,想着,丹秋就露出了笑容。似乎自己真的有这么几只鸟儿,每天会自己下河去捕鱼,然后飞回来,给她吐出几条鱼儿。每天都有好吃的。

"那样,三哥哥也不用去收鱼了。我每天给三哥哥提供鱼,还可以多挣一笔呢!"丹秋笑着河说道,似乎自己真的收获了很多鱼,赚到了不少钱一样。简直是,异想天开。

柳雨烟笑道:"那是鸬鹚。别名水老鸦、鱼鹰,是老渔民专门养来捕鱼的,但其实你要知道,那些鱼鹰其实都是被渔民用绳子绑住很久,知道鱼鹰不会逃跑,这才形成了这样的局面。而且,即使如此,渔民也要将鱼鹰的身子绑住,免得鱼鹰吃了太多的鱼,还有稍微大一些的鱼,鱼鹰都是吞不下去的。"

因为隔得有些远,丹秋看的不是很仔细,但似乎确实是有绳子绑住一样。顿时,丹秋就觉得,这太不好了。只是人家渔民的生计,也不是她想什么就是什么的。

丹秋就是这么个性子,兴致来了,就兴高采烈的。兴致没有了,就显得有些蔫。张妙清走过来,笑道:"你倒是知道的多,都是从哪里知道的?"

张妙清可是知道,柳雨烟一个女孩,也不常出门,当然了,想出门也没有办法。柳府那边管的虽然不是很严,但没有银子,难道不需要为了生计着想?

柳雨烟看到是张妙清来了,连忙让了一下,让张妙清在旁边找了个位置坐下。柳雨烟这才说道:"师父,您应该也听过这么一句话。叫做,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当然这句话的意思,其实还是因为,秀才也算是有功名的人,也懂得字,可以看朝廷的邸报。"邸报"最早出现于汉朝,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但有史可依的华夏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邸报是华夏古代报纸的统称,也就是各处官府,抄写朝廷的大事,或者是一些纲领的报纸。

秀才有功名在身,也是可以看到一部分的。这才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原因。柳雨烟的父亲虽然是主簿,但双方并不亲近。而且柳雨烟身为女子,也是绝对不能看邸报的。所以,柳雨烟这里说的原因是,她可以看出。

这倒是柳雨烟的特点,她平常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书了。不管是什么书,医书,还是其他的杂谈。在这个古代社会,又不能上网,又没有别的事情。要是只靠着每天喝喝茶,就打发了一天,那就太无趣了。

所以柳雨烟到处收集书籍,不仅自己收集,也让二哥哥等人,看到好书,记得给她买一份。张妙清点头:"看书也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不过,能知而行之,才是最好的。看起来,你确实做到了。"

这就涉及到一个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的理念了。张妙清似乎也触摸到了这个理念。这就非比寻常了。要知道,这可是一代大儒胡子的理念。知行合一,可是把胡子的地位都快要上升到和孔子等圣人一个级别了。这在儒家是很少的。儒家的贤胜,除了孔子,就是孔子的徒弟。或者最少也应该是孔子的徒孙。传承下来,数千年了,儒家出了不少的大儒,但能达到称子的,也就是胡子一人了。

不过柳雨烟也没有继续说这个话题,没有意义。她和张妙清都不是儒生,甚至都不是男子。就算是提出来了,也没有意义。先不说,有没有儒生会听。就算是有,她们也没有办法。恐怕,首先会受到的,还是各处儒生的攻击。

一代此人李清照,也只能是无病呻/吟一二,其他的也不敢说什么。无非就是说一些诗词,愁,愁啊,真的愁!我每天都愁,这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就是一个字,愁!所谓的婉约派,大概也就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