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耕耘贞观 > 第三百九十三章 李承乾的幸福生活全文阅读

李世民看了看八月份艳阳高照的天空,想想自己四月份受到了刺杀的时间,再看看青雀上奏过来关心询问的奏章。

李世民不由叹了一口气,老实人啊!自己怎么会怀疑这一心为公的儿子想夺嫡呢?

以他对长安的敏感性,四个月……真是吃屎都赶不上热的。

李世民转过头对身边的王内侍说道,“青雀这段时间干什么了,不在洛阳?”

“当初魏王回到洛阳不久,开始顺着正在建设的河南道的道路,一路巡查了众多的州县。

提点当地应当重视的特产,协调当地士族的一些纷争,七月初才回的洛阳。

之后洛阳的农业学府就有不少老师带着学生去了各个不同的州县培养作物。”

王内侍如数家珍的报出了李泰的行程。

没办法,李泰这一路从来没遮掩的,也没有一路鱼龙白服。

基本上都是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尤其跟着一众世家还有打交道。

如果是路人甲的话,谁知道你是谁啊!

而李泰的魏王府更是一个筛子,偶尔也因修建什么项目,或者伙房要招人了,很容易就能安插人进去,安插到李泰身边有点难,但当个眼线却很容易。

安插到李泰身边有点难的原因是,如果你表现得不出色到不了李泰身边,而到了李泰身边,往往会因为太过能干而被莫名其妙的安排到天涯海角去。

比如有几个朝廷安插到李泰亲卫中的眼线,现在还在西海郡那边喝西北风,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重新联系上了。

只能说,跟在魏王的身边,你不鞠躬尽瘁的工作很难出人头地,但你鞠躬尽瘁的工作又会很快天各一方,完全没成为眼线的价值。

“青雀又有了什么新奇的想法?”李世民不由感叹。

不得不说,因为李泰为大唐百姓的温饱而奋斗的那一股心思,虽然现在远在洛阳,但自己依旧能够感受的到啊。

“魏王安排人到各个州县里面研究农业种植,但具体研究些什么,奴婢也不是很清楚!”

王内侍很恭敬的对李世民道,不过王内侍对李泰还是相当尊重的。

这种尊重并不是李泰是魏王,而是李泰真一步一步的在不断推进大唐农业发展。

说实话,如果不是当初隋末乱世,自己连一口饭都没得吃,又怎么会狠心对自己就是一刀,从此就进入到皇宫里面当差。

所以王内侍对于魏王自始至终都想办法提升百姓口粮的人,自然充满一股朴素的尊敬,宫内或多或少的穷人家内侍,基本都如此。

李世民点点头道,“青雀孝心可嘉,从内帑里面调度三百绢给他,以资奖励!”

“遵命!”王内侍点点头,马上便下去安排。

李世民看看李泰给自己上的这份奏章不由摇摇头,口中带着几分宠溺,道:“真胡闹啊!”

不过,李泰这些事情对李世民来说也就只是工作之余的调剂,最主要的还是要干活的。

李世民很快便是召来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以及现在的民部尚书唐俭。

李世民看着唐俭道:“今日起正式对大唐现有户籍进行核查,确定大唐现有的户籍数量。”

“遵令!”唐俭听到这话郑重的应答下来这件事,唐俭十分的清楚,自己可轻忽不得。

某种程度上来说,自从李渊时候的武德三年以后,就几乎没有对大唐人口有个清楚盘算。

而进入了贞观一朝之后,百姓们休养生息,人口自然会恢复。

不过,在这过程中也不能忽略,一些原本被逼入深山老林里面的人看着社会逐渐恢复,也开始回到城市开垦土地,重新登记造册,这批的数量算是最多的。

而除了这些人,还有些人口恢复是因李世民陆陆续续从周边的异族回购的汉人百姓,以及李泰采用劳动改造的方式,让一些异族人成为华夏百姓。

说实话,李泰的这种方式,还是有很多人进行抵制的,其中便是以儒家为首的一众大儒。

至少在他们看来,这些胡人不过只是说了几年的汉话,干了几年的活,这就成汉人了。

这让他们相当的不能接受,所以或多或少会有几分的龃龉。

但李泰从小开始就跟儒家撕破脸了,他们的龃龉就龃龉,反正李泰不在乎。

那些胡人哪怕登记成册,成为汉人更多也是在李泰划定的商业气氛较为浓郁的地方。

所需要打交道的,也不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地主,更多的还是跟工商业者打交道。

这些胡人的生活还是过得去的,而只要他们能够活得下来,那自然会乖乖听话。

至于不听话的,魏旭带着不良人会准时的出现在他们的身后,赠送他们矿洞一季游套餐,酌情可加长期限。

总而言之,李泰一般情况是挺和善的,但该下手的时候也真下得了手。

唐俭对李世民的这一个命令心里早就有数。

虽说当初最初制定规章制度时,因为唐俭的地位不够,所以他并没有参与进来。

但唐俭现在到底是民部尚书,所以很多事,到底是需要他来亲手处理。

今年年初时,就把这件事情透露给他,让他做好相应的准备。

比如抽调人手,安排路线,甚至还要把各地的名册都整理出来等等。

而这时候的唐俭到底有些明白了,为什么去年年初的时候,魏王轰轰烈烈的送什么年节。

很简单,因为想要确认底层百姓的情况,那就必须要底层的百姓才行。

像世家或多或少都干着隐藏人口的事,那就需要底层有自己的人才能去核查。

以前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不论是农学社,还是医舍,不说他们能不能干活,但是至少他们能够起到非常不错的监督作用,这样自己干起活来也简单的多。

“看起来还是要跟魏王打个招呼啊!”唐俭倒是不由自主的想到。

说实话,就算唐俭也不得不承认,在底层时没什么感觉,但国家的政策越是普及全国,那魏王事先布局的手段或多或少终究都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帮助。

这一种未雨绸缪的本事,也就只有魏王这种一心为公之人,才能事先布置,不计功劳啊!

有的时候,唐俭也不免觉得,如果房玄龄下去了,魏王接任了仆射,那么朝廷会怎么样!

但想到这里,唐俭也不由又转换了一个念头,还是算了,毕竟自己也想要当当丞相啊!

要是魏王上去了,除非魏王以后成圣人,否则自己这辈子还有希望成为丞相吗?

李世民看着唐俭应答了下来,便沉默了下来,还以为唐俭觉得这件事情困难,对唐俭提点了一句说道,“你可以与青雀商量商量,他的那些农学社应当能助你一臂之力。”

“臣遵旨,谢圣人恩典!”唐俭到底是对着李世民表达了感谢。

不过有的事情顺利,但有的事情却也相当的不顺利。

比如说,今年初的时候,李世民知道了高昌王文泰多次阻止西域诸国向大唐进贡。

同时,尹吾先臣服西突厥,不久又归附唐朝,文泰联合西突厥一同讨伐尹吾。

李世民寄书责备他,又征召其大臣阿史那矩,想与他议事,文泰不让他出来,而派他的长史雍前来谢罪,简单的说文泰做了亏心事,怕来了大唐就走不了了。

当然,更让李世民感觉到几分讨厌得是,很多颉利可汗时期突厥的中原人,逃到了高昌。

在大唐干掉吐谷浑,打通了河西四郡,大唐的势力范围重新从玉门关衍生到西域时,第一时间大唐便让高昌把这些人送回大唐来,但高昌王文泰还是选择了隐藏人口。

朝廷也对这种事情有些忍不可忍,便派出使者去口头警告一下,

“高昌这几年以来,不向我大唐进献贡品,不行藩臣礼节,所设官职称号均与我大唐一样,挖城掘沟,这是要干嘛。”

文泰则回答:“鹰飞翔在天空,鸡伏窝于草蒿,猫戏游于厅堂,鼠嚼食于洞穴,各得其所,难道不能让其自我发展吗?”

又派使者对薛延陀说:“你既然身为可汗,就应与大唐天子平起平坐,为什么要拜他的使者呢?”

可以说,文泰完全没有认识到,西域这一片自古以来就是属于华夏的领土。

在大唐帝国重新崛起,干掉东突厥,踹掉吐谷浑,成功拿回河西四郡的土地后,打算宣布他们的爹回来了。

说实话,汉人对很多自古以来的土地都是有着很深执念的。

哪怕短时间内哪不回来,但过个几百年自己再次发达后,那肯定也要想办法把这些土地拿回来。

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死死盯着高句丽的原因,因为那片土地,真是本来就属于大唐的。

只不过,文泰实在是太久没有感受到大唐的父爱,以为现在他脚下的土地是属于他的,所以对于大唐那是真没有多少的好心思。

而对于大唐来说,对于自己重回西域正好需要一只杀鸡儆猴的鸡而已,而你这么跳,不选你选谁。

当然,李世民到底还是给了高昌王文昌一次机会,派遣使者让他过来认错。

毕竟正所谓,“勿谓言之不预”,某种程度上大唐还是很讲道理的。

不跟我讲道理的,坟头都长草了。

所以,现在的李世民耐心在等待高昌王那边的消息,就看他的觉悟了。

当然,就在李世民继续为国操劳时,李承乾也没有闲着。

因为李承乾收拢了一批突厥人,觉得自己的实力增加了不少。

尤其是军事上,就算比不过王玄策也没有什么关系,王玄策再强那也是在西海郡上握着,一个边将而已,等到自己登基有得是机会对付他。

只不过这时候,李承乾把自己的目光放到了房玄龄的身上。

李承乾自始至终的认为,自己在内政上比李泰差了一点点,但也只是一点点而已。

只要自己招募了房玄龄来,那李泰算什么,还不是被自己分分钟碾压的存在。

所以,李承乾太子欲拜玄龄为老师,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的老师李纲一样,自己让房玄龄来辅左自己,相信房玄龄一定会感觉很荣幸吧。

便是设了仪仗与侍卫,等待着房玄龄到来。

而李承乾的意思,房玄龄一眼就看穿了。

但现实一点啊,现在的李泰在房玄龄等大臣的眼里那就是羽翼已丰。

文有马周一步步的接掌吏部,武有王玄策驻守一方。

甚至就算在长安中枢,一样有着薛仁贵这魏王府亲卫出身的官员。

虽然李泰不声不响,但早就已经布置好回长安的道路,现在只缺少回中枢的契机而已。

而这契机,魏王自己也打造了,那就是现在在河南道修建的这一条道路。

等到道路修建完成,那魏王就会顺势回归长安了,那时也就只有长安能容得下这蛟龙了。

所以,魏王一步一步虽然走得缓慢,但一步一步却走得稳妥。

一切都是在魏王自己的掌握中,只要魏王不乱来,怕是谁都阻挡不了魏王的回归。

在这样的情况下,房玄龄怎么可能会愿意掺和这一趟浑水,果断不敢谒见,回归家中。

自己丢了这么大的脸面,李承乾却是看着房玄龄不由牙痒痒得。

但是李承乾能怎么办,李承乾也很无奈啊!

整个贞观的朝堂如果说有党派的话,那就只有房党,朝廷上上下下所有的文臣要么跟房玄龄交好,要么出自房玄龄的选拔,跟房玄龄抗衡的都没有。

也就是李世民敢把所有的事情托付给房玄龄,这一托付,直接托付到了房玄龄死去。

要是换了李治的话,怕是不知道晚上还能不能睡得着,不把房玄龄给弄下去,然后想办法拆分朝堂,让整个朝堂维持多派斗争的局面,怕是完全不得安心。

至于李承乾,除了忍下这一口气,也不能再干别得事了。

只不过也许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抑郁之气,也许是因为自己招募了一群突厥人,或多或少沾了了几分突厥人的习性,开始沉迷起游猎,毕竟这可比自己读书要舒服得多了。

张玄素见到这一幕忧心忡忡,连连对太子进行劝戒,只不过李承乾不听他的,继续沉迷游猎。

李泰不在长安的日子,李承乾是真感觉不到什么压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