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未来十分钟 > 第一百三十八章 房价会涨吗全文阅读

房价这个东西,就像龙溪溪说的一样,你永远都会觉得它很高。但越是上涨的时候,人们反而抢到越凶。而西洲的房市,目前就像温吞的开水,只是在缓慢的上升,并未引起普通百姓的注意,所以买房在这个城市并不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想买房子的人,虽然觉得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一咬牙也还能接受,不用考虑再三;不想买的人,觉得也不用着急,反正大家的收入水平就是这样,难道还能涨上天去?所以压根儿就不关心。

但听到房企老总这么郑重其事的交待,夏其倒有些动心了。

只听龙溪溪说,小夏,你们报纸也是消费领域的,不知道你对这个行业了解有多少?

夏其汗颜说,他不是跑这个口的,而且平时关注得也不多。

龙溪溪说,今天既然来了,以后咱们也是投资伙伴,今天就来讲讲这个话题,你们创业,也应该关注一下宏观的政策面,也就是我刚才说的潮流和趋势。

夏其点点头,心想今天这趟还真是来着了,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还能听业内精英讲一堂经济学的课。

对于地产行业,龙溪溪当然有过深入的了解,不过,毕竟是记者出身,她讲起来政策来却并显得枯躁,夏其听她娓娓而谈,不禁大为佩服。

1997年,亚洲发生了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进出口、投资、旅游等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外出口额、外商投资额都下降得厉害。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国家不得不将原来刺激出口的政策转向刺激内需。第二年,国务院就下发了一个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文件,正式启动了房地产市场。房改的主要目的就是刺激住房消费需求,使其成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这也是建立市场经济主体必然要采取的措施。

这个夏其有所耳闻,他在读互联网发展历史的资料时,知道1998年也是第一次互联网

泡沫破裂的时候,大量资金转而进入房产业,“炒房团”这个称呼也是由此而来的。

1998-2001年间房地产以价格平稳趋势得到全面发展;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催生炒房团,股市大起大落;债券交易活跃;房地产相关的重化工业得到迅猛发展。

接下来说的那些他就不是很清楚了。

龙溪溪说,国务院文件出/台之后,并不是马上改革就能顺利地推动了,直到这几年,房贷政策、税费改革和土地招拍挂制度都陆续出来,住房商品化的政策框架才初步形成,房地产行业开始全面发展,价格平稳增长。

“这几年房价涨幅一直低于5%,比GDP增长率和居民收入增长都要低。但这不可能持续下去,这主要就是因为去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土地招标、拍卖制度。”

夏其表示理解,拍卖嘛,当然是推动价格上涨的利器,像什么古玩、字画为什么通常都采取这个方式,就是因为这个东西的价值不好评定,那么让大家来竞价,肯定会越喊越高。

“还不完全是这样,目前,各个省市的地方政府其实很缺钱。据统计,全国地方债可能高达4万亿,占到财政收入的一半。那么土地转让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收入来源,地方政府一旦尝到卖地的甜头,就很难收手。我们可以想象,未来几年内,很多城市一定会大肆修建新的开发区,原来人烟稀少的郊区,土地价格都会被抬上去。”

“难道政府不会控制房价吗?毕竟房价太高,对普通老百生的生活影响很大。”夏其提出了疑问。

“今年国家确定房地产为支柱产业,作为我们业内人士,已经能感觉到开始出现过热的苗头了,我估计下半年开始,房价就会开始激涨,比例会超过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当然,政府肯定会有政策来调控,但有没有效果很难说。”

她转过头,从秘书手中拿过一沓资料,迅

速翻阅了一阵,在里面取出一份报纸的复印件,递给夏其,说你看看这个。

这是一份1989年初的某大城市日报,标题叫《房价猛涨,百姓望楼兴叹;势在必控,国家正拟法规》,文章以记者的口吻说,买房对普通人来说,犹如从夜空里摘星星,原因就是价格昂贵。为了解决百姓买房的问题,政府正在制订相关房规,对房价进行调控,让大家都能买得起房,住得起房。

夏其哑然失笑,就听龙溪溪又说:“类似的新闻我们收集了不少,自从商品化改革以来,几乎每年都有这样的呼声,但实际效果呢?却是房价一年比一年高,反而出现了越调控越上涨的势头。”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政府出手调控,往往是市场需求强烈的时候,这时候价格杠杆起到的作用更大?”夏其想了想,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龙溪溪嫣然一笑:“这里面的各种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政府本身的心态也比较矛盾,既要创收,又要平衡民生,加上市场上各种投机炒作成分的存在,确实也很难处理。”

夏其点点头,自己确实理解得简单了些。

这时候秘书的手机响了,她出去接了电话,回来在龙溪溪耳边轻声说了几句。

龙溪溪抬起手腕看了下时间,又笑道:“不知不觉就说了这么多,一会儿还有个外地的企业来参观,我得去出面接待,就先失陪了。关于投资的事情,你和小郑联系就好了。”说完,她起身欲走,指了指旁边的小秘书:“小郑你送一下客人,然后你们再留个联系方式吧。”

目送龙溪溪快步走出去,秘书小郑吐了吐舌头:“龙总今天很开心啊,平时很少和人谈这么多。”

夏其心想,或许是自己报社的身份勾起了她对年轻时代的回忆吧。

两人交换了电话和名片,小郑也要赶过去陪同接待,把夏其送到前台就匆匆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