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苦菊花 > 第十四章 张三婆之死全文阅读

第十四章张三婆之死

福子忙跑回屋去,扁担在哪里不用点灯他都知道,就在那门后面。福子伸手摸出扁担,顺便叫起娘道:

“娘,娘,有人来我们沟里了。还拿了火把,爹叫我拿扁担。”

张二娘也是闻言吓得马上起来,叫起来两个丫头道:

“你们不准出来,也不要出声。”

因为听说过,有强盗会欺负女孩子。做娘的,第一个要保护的就是自己的孩子。

张二娘扣起衣服,出来就把菜刀拿在手。出了坝子来一看,果然走过来了。只是看上去人不多,只有一个火把。

张二娘弯腰把还睡在地上的小儿子抱到里面去放到张三婆身边,把外面的情况给张三婆说了。张三婆恨恨的道:

“这些该死的强盗!把福子也拦住,不要去争,让他们抢了就是。叫明路不要争。伤了人怎么办哦!”

张明路夫妻带着大儿子站在坝子里,手上拿着扁担和菜刀及锄头。二丫头带着三丫头,一人手上拿了大木棍站在奶奶的门后,三丫头自己都站不稳,全身都靠在墙上,腿还在发抖。

四丫头靠着奶奶坐在床上,只有友儿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奶奶床上还睡得正香。

大家都在严阵以待的时候,那火把终于是路过了竹林,进到了张家的坝子边上。恍惚中看得出来是高高大大的两个人,还担着一副箩筐。

张明路壮个胆子喝道:

“是哪个!”

那边沉声回道:

“爹,是我,”

一听到声音,张二娘手上的菜刀就落下来了,差点砸到自己的脚上。这是大女婿啊!哎呀妈呀,张二娘身子都软了一下,要不是儿子扶着,就倒下去了。

走近了,才看到是廖家大姐夫,大姐夫身后还跟着一个人,那人担着一箩筐,走到了坝子里就放下道:

“哎呀哥,太远了。”

廖大姐夫也没看明白为什么这家人没睡还站在坝子里,拿的拿锄头,拿的拿扁担。

廖大姐夫道:

“爹,晚上还要去打啊?看不到了吧?”

张明路这才发现自己还捏着那个扁担呢。重重的叹口气道:

“不是,是你们把我们吓着了。我们这边有人去抢人家打的谷子的,远远的看着一火把过来,我就吓着了。”

大姐夫这才明白,敢情岳家把自己当成打劫的了。

大姐夫笑笑道:

“爹,我不是看咱家没吃的了吗,我下午早点收了工就回去了,我和三弟给你们担了一担谷子过来。这是去年的。”

也就是说他们家还有存粮?

谷子啊!张家可是有一年都没有吃过米了,去年的留下来只够做种用了。

这大女婿倒是大手笔,一来就给了一担啊。这可是有上百斤了!张明路和张二娘互看了一眼,张明路有些迟疑的问道:

“廖二,你问过你爹娘没有?”

这么多,他担心是孩子自作主张给自己拿来了,那样就不好了。廖大姐夫笑道:

“你老放心,都说了的,这不,我三弟跟我换着担来的。”

张家夫妻这才发现还有一客人呢。连忙招呼儿子去点个灯,然后因为有月亮,干脆就拿凳子出来,在坝子里坐一下了。大家坐下来聊聊。

床上的张三婆听二丫头说是廖家送来了谷子,呆呆的坐了一会儿,突然大声的哭起来。完全是一种用嚎的方式来哭的。哭呆了一屋子的人,都不知道她哭什么。就是睡着的友儿都被哭醒了。

很久以后,三丫头才知道,那次三婆哭,是没想到张家还要靠嫁出去了的女儿来养着。一时感慨女孩子还是有用处的。

从那次后,她对女孩子要好一点了,当然,三丫除外。因为她生的时候不对!

那一百多斤的谷子是个开端,从此后。廖家姐夫年年都给这边送两回粮食来,有时是稻谷,有时是米。这最少让张家没有饿死的人!

各地的抗战暴发,更是让这种底层的纯老百姓难以生存下去,不只是吃穿难保,就是人的生命安全也没有个保障。

地方上的一些恶势力不断,他们不敢去惹有钱有势的人家,就只有欺负这种小老百姓。知道哪家收获了,就去人家家里强拿走。各家有女儿的,能出嫁了的,都尽早的出嫁。留在家里,反倒是祸端。

也可能是都知道张家弯只有两三户佃户人家了,都穷得想抢强盗了,所以他们没来过张家弯。

在大姐出嫁后的第二年底,张家又匆匆把二丫头嫁给了三十里外的舒家。舒家也是个大家庭,但舒家的规矩是结了婚的就单独立户。不再与大家人过。于是,二丫头与舒二姐夫成亲后,就被分家了。好在两人都是勤劳肯干活的人。倒也不怕没有劳力。

二姐出嫁后一个月,张三婆半夜可能是想上厕所,因不要三丫头离她近,所以是小四陪她睡在一起的,但小四的身体差,要是晚上起来着了凉,又要咳好久。所以,张三婆想自己起来,不想因为一只腿不太方便,侧身还没下床,就摔下来了,直接撞到了床前的踏板上。

等第二天早上,四丫头起来发现床上没有奶奶,才看到奶奶趴在踏板上。吓得四姑娘大叫。

早就起来做饭的张二娘和三丫头听到叫声不对,忙冲去一看。张三婆已死去多时,尸体都冷了!身下的衣服还是湿的,看来,摔下来的时候还没死,可能是摔伤了又冷在这里,所以死了。

通知来了老大和老三两家人,在家的人自然是都来了,也叫人给代了信给廖家和舒家。第二天下午,都回来了。

大丫这是出嫁后第一回回娘家来。除了伤伤心心的痛哭一场奶奶外,就是抱着自己的娘也哭了一回。虽说那边的日子比家里好,还这才是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