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纸黄金 > 第八章 收货全文阅读

朱老板一手按住挎包,撒丫子没命地朝前跑。追赶的永远追不上逃命的。漆黑的夜,陌生的路,朱老板深一脚浅一脚,不知道跑了多久,直到再也跑不动了,也听不到追赶的声音,这才停了下来,蹲在路边呼哧呼哧地直喘粗气。最后朱老板找了一棵树,倚着树根坐了一夜,连眼都没敢合一下。但凡有点风吹草动,都吓得他心惊肉跳。一直熬到天亮,才搭了个“三蹦子”,逃离了那个是非之地。

当时他问朱老板为什么不报警?

朱老板叹了一口气,说:“怎么报警?去时转了那么多的车,把我头都转晕了;回来的时候只顾逃命,又哪里记得路。再说,即使找到了那间破房子,也不一定就能找到人——他们应该是临时用一下那间房子,完事之后早跑没影了。。。。。。”

想想朱老板的遭遇,钱永强叹了一口气:真是江湖险恶,人心叵测,我以后出门在外收货干什么的,都要多留个心眼。

又是一个周末,钱永强照例拖了一些书来到朝天宫鬼市。由于这次带的书不多,没有一刻钟就销售得差不多了。钱永强把钱收好揣到兜里后,看着摊子上剩下稀稀拉拉的几本书,微微一笑,转身走回三轮车旁坐下,抽出一根烟,慢悠悠地吸了起来。

别看他表面上平静的很,其实自从昨天上午,从一户人家花了二千块钱收到一副全国著名书画家的一副工笔花鸟画开始,他的心情就没有平复过。要知道钱永强平时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收收书本报纸,也能收到一些字画,但大多都是名气不大,价位不高,多数还是赝品仿品,甚至是印刷品。

昨天上午由于没有收到什么货,钱永强非常沮丧,把三轮车停在路旁的树荫下休息。一位拄着拐杖的小脚老太太走了过来,停在钱永强的三轮车旁,盯着车厢边的一块铁皮牌子,瞅个不停,末了用拐杖敲击着三轮车,问钱永强道:“小伙子,你是收废报纸书籍的?”

“是啊,奶奶,您有废报纸书籍要卖吗?”老太太大约七十来岁,虽然长得慈眉善目的但眉宇间隐隐透露出一股精明劲来。钱永强看到有生意,便站了起来,扶住了老太太。

“一个书架上面,有好多的书。。。。。。你都什么价钱收啊?”老太太虽说岁数挺大了,到像是个生意精 ,货还没看到,先打听起了价格。

“奶奶,我得先看到您书架上的书,才能给您一个价格。如果书架上的书质量一般,那就当废品收,三角钱一斤;如果您的书质量好,能拿到市场上卖的话,我就会给您一个合理的价钱。”钱永强说道。

“我那些书都是好书,有些年头了,我听人说,像我家的那些书都是古董,拿到市场上都能卖高价钱的!”老太太对自己的藏书很自信,这让钱永强有些为难,一般像这样的主顾生意都很难做成——太固执,又不懂市场行情。

“小伙子,你要不要跟我到家里看看?”老太太看到钱永强在沉思,便又用拐杖轻轻地敲击了一下三轮车。

反正这会也没有生意做,这位老太太也不像坏人,再说在这大城市里,又不是荒山野岭,不会遇到朱老板的遭遇,不如先去看看什么情况再说。想到这里钱永强便问:“奶奶,您家离这儿远吗?”刚问完,钱永强自己就先笑了:老太太这么大岁数了,拄着拐杖能走多远呢?

“不远,前面就是。”老太太用拐杖朝前面大约百十米的一处院子指了指说,“几分钟就到了。”

老太太在前面颤巍巍地走,钱永强骑着三轮车在后面慢慢地跟着。他不敢让老太太坐他的三轮车,他生怕一不小心把老太太给摔了,上了岁数的人,如果摔一下那可了不得。

到了老太太家里,老太太

让钱永强把三轮车停到院子里。老太太带着钱永强来到了客厅,指着靠墙的一个书架说:“你看,都在这儿。”

钱永强靠近书架仔细一看,整个书架共分四层,每一层都整整齐齐地摆满了书籍。钱永强目测大约有二百来本书。书上面都落满了一层厚厚的灰尘,钱永强用手抹了抹书脊,大略看了一下书名,不禁眉头皱起,失望至极。都是六七时年代的小说书,喜欢的读者不多,市场上不是太好卖。

钱永强打算出个废纸的价格,如果老太太愿意卖,那就收下,多少也能赚个几十块钱;如果老太太不卖,那就算了。

忽然,钱永强发现书柜上面放着一个字画卷轴,上面也落满了灰尘,看着也有些年头了。钱永强心中一动,莫非是名人字画?

他看了看老太太,老太太也正在一眨不眨地看着他。钱永强问:“奶奶,这上面的字画我能拿下来看看吗?”

老太太点点头,表示同意。钱永强拉过一个凳子,踩了上去,小心翼翼地把字画拿了下来,轻轻地拂去上面的灰尘,解开系绳,打开一看:古色古香的画纸,一看就有些年头了。画堂是两只喜鹊站在花枝上。再看落款:陈某某。旁边铃有一枚暗红色的印章。

“陈某某,那可是现代绘画大家啊!拿到拍卖会上一平方尺二万多!不行,拍卖会太高了,咱够不着,再说也麻烦。拿到朝天宫鬼市一平方尺也得卖一万多,现钱,那多痛快。这幅画约二个平方尺,那就是。。。。。。”钱永强按捺住心中的激动,把画轴卷了起来,不露声色地放到一边。

平复了一下心情,他问:“奶奶,你这些书打算怎么卖呢?”

“这些都是老头子以前喜欢看的书,这两年身体不大好,没有精力看了,我就劝他卖掉,可是老头子死活就是不同意卖。这不我趁着他不在家,把你喊来看看,如果你给个合适的价格,我就做主卖给你,但是你可不能蒙老太太啊!”老太太虽然看起来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但是耳不聋眼不花,谈起生意来口齿清晰的很。

“奶奶,看你说的,我这人做生意讲究的就是童叟无欺。可是。。。。。。”钱永强听说老太太是背着老伴卖的这些书籍,心里就有些犹豫了。

“可是什么?”

他问老太太:“你把爷爷的书偷偷卖掉,等他回来,如果不乐意,那该怎么办呢?”

“老太婆,这院子里的三轮车是谁的?”钱永强正和老太太说着话,院子里传来了一阵苍老嘶哑的声音,紧接着走进来一个瘦小干瘪的老爷子。“老太婆,你不是又想卖我的书吧?我那柜子书收藏了几十年来着,搁那儿也不碍你什么事吧?你啊,你啊!就是看它不顺眼!”

老爷子上来就冲老太太发了一通脾气。

“今天说什么都要卖掉!成年累月的也没看你看一眼!在家成天抱着个电视看;出门怀里揣着个收音机。什么时候你看过这些书?——这些书上面都落满了灰尘,弄得整个房间都脏兮兮的,连小孙子都不愿意到我们家里来,嫌脏!你平时要把它打扫的干干净净的,我会把它卖掉吗?”老爷子嗓门大,老太太也毫不示弱,据理力争,手里的拐杖捣在地上,“咚咚”直响,声势一点都不弱给老头儿。

“好好好,我说不过你,你卖你卖!”老头儿明显有些惧怕老太太,像斗败的公鸡一样,灰溜溜地坐到一边的椅子上,只顾着生闷气。

钱永强刚才看到两位老人像小孩子一样争吵了起来,走也不是,留也不是。这会看到老爷子垂头丧气的样子,心里有些不落忍。劝老太太道:“奶奶,既然爷爷暂时不同意卖这些书,要不咱们等一阵子,等到爷爷同

意了,你再把它们卖给我?”

“小伙子你不用担心这个老家伙,这个家我说了算!”老太太口气非常强硬。

“哼哼!”对于老太太刚才的话,老爷子表示了愤怒,但又自知拿老太太没有办法,转而对钱永强说,“小伙子,我这柜子书价钱可不低,你不能当废品收去!”

“爷爷,你想卖多少钱呢?”钱永强看到老爷子松口了,心里暗暗松了一块气,看来事有可为。钱永强心里始终记挂着书柜旁的那张字画。

“这些书都是我年轻的时候从书店买来的新书,好多放在那儿都没来得及看,别看外面灰不邋遢的旧,其实里面崭新崭新的。嗯。。。。。。怎么着你也得给我十块钱一本!”老爷子想了一会,坚定地说。

“十块钱一本,太贵了。我刚才大概点了一下你这架书有二百多本,按您老说的价格,全买下来得二千多块钱呢。”钱永强摇摇头,心想,如果只是这些书,二块钱一本都不能要,不过那张字画是真的诱人。不如直奔主题,看看这张字画,老爷子能开个什么价钱,便指着放在一旁的画轴说,“爷爷,你这幅字画卖吗?”

“卖,都卖!”还没等老爷子开口,老太太抢着回答,“这破烂玩意要它干什么,都卖了!”

“这幅画是我十几年前在字画店花一千块钱买的,本来是想送给我一个喜欢绘画的朋友的,可我那朋友死活不收,还说太贵重了,叫我退回去。买就买了,我哪里好意思去找人家退。这不,一直就摆在这儿。我 也不太喜欢字画,你连书一起买去得了。”

看样子,老爷子对这张字画并不太在意。钱永强心中不禁一阵狂喜。“这一架书老爷子开价二千多点,这张字画差不多一千,还点价三千块钱以内应该能拿下来。主要是这张字画的真假一定要好好看看,这单买卖是赔是赚都在它身上。”

入行这几年,钱永强没少在字画上面下功夫。从一开始搜罗全国知名书画家和作品能卖钱的人的姓名,他把他们都整理在一起,死记硬背他们的名字、别名、号、常用印信,再到后来仔细揣摩每个书画家的风格、用笔习惯,久而久之对于普通的字画鉴赏也能达到入门级水准。要想再进一步,光靠悟性和能力是不够的,需要行家或高手的指点和栽培。无奈钱永强没有这个机遇,也没有多余的钱和精力去拜名师高人学艺。他在艺术方面也没有过高的追求。钱永强自负地认为就他这水准,对于走街串巷跑废品收购站是绰绰有余的了。

“老爷子,我得再看看这幅画。”钱永强把画打开又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无论从哪方面都没有看出有问题。再说,这么大岁数的两位老人家怎不能给他下套吧。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钱永强花了二千五百块钱把这幅字画和那一书架的书都买了下来。钱永强盘算了一下,这二百本书顶多值五百块钱,那这张字画的成本就是二千块钱了。二千块钱买一张字画钱永强感觉有些肉疼,但巨大的利益诱惑又给了他莫大的期许。

做完这笔买卖,钱永强就不再收货了,迅速赶回在水西门旁的出租屋里,关好门,点亮灯,仔细地研究了一下午,又是查资料又是对印章,最后以他半瓶醋的水平,始终无法确定它是真迹还是赝品。如果它是真迹,这幅画卖出去足以抵得上他一年的收入;如果是赝品,那几乎就是废止一张,虽说买的时候价格不是很高,可也足以让他两三个月白干。

钱永强掐灭还剩下半截的烟头,十分焦急地期待着购买字画的买家能从远处走过来,好向他们兜售藏在三轮车夹缝里,令他充满期待的那张字画。他的眼晴透过昏黄路灯下的薄薄夜幕,尽力地向远处张望着,寻找着那几个熟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