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末逐鹿 > 第十一章 大明必亡全文阅读

面对黄道周灼灼逼人的目光,公孙翊并没有露怯,而是平静的道:“先生反对的立场主要是认为叛贼不足惧,而向建奴议和,则有违我大明祖制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

“先生更怕此风一开,今后大明天子大臣,一遇外敌就会议和赔款和亲,从此我大明子民血气全无,重蹈两宋覆辙。不知先生以为小子说的对不对?”

“好,好,不想你一介少年,却有这番见识,胜过满朝大臣矣。”黄道周欣然点头,显然公孙翊这番话说到了他的心坎。

“然先生不知,大明若不能快刀斩乱麻,解决内患,到时内有反贼,外有建奴,不出十年大明必亡。”公孙翊直视黄道周,大明必亡四个字一出,却是震得黄道周心头一颤,此时此刻的黄道周绝对没有想过,大明会亡,就算是满朝文武官员,此刻也断然不会相信,大明会亡。

“竖子住口,住口!”黄道周心颤之下,勃然变色,伸手直指公孙翊。

“先生自然是不信的,不然也不会强硬的当着圣上的面骂杨尚书是祸乱朝廷的奸佞了。然事实上我大明现在不但有人祸,还有天灾,陕西有几年没下雨了吧?昔日的关中平原如今赤地千里,百姓易子而食,他们都活不下去了,能不造反吗?而且这几年朝廷为了平叛,不断征赋加税,如此长期以往,别说遭遇天灾的中原,即便湖广之地的百姓也将不堪重负,到时天下皆反?大明焉能不亡?”

“杨尚书显然也看到了这点,他才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秘密向建奴议和,从而朝廷能够空出兵力,镇压平叛,然后再挥兵北上扫灭建奴。同样圣上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才会一意孤行的支持杨尚书,把先生贬出了朝廷。”公孙翊这番话说出来,黄道周的酒意早已经被惊醒了大半,额头上的汗珠不停的落下,呼吸也变得急促,显然他此刻的心情特别的激动。

“老夫错了吗?老夫真的错了?”黄道周喃喃自语,一时有些接受不了自己坚持的正统为何会错了。

“不,先生没有错,先生坚持的民族大义,节烈忠义永远不会错,这点历史已经证明,忠孝节义乃是我炎黄子孙传承,是永远不会错的。”公孙翊见这老头要魔怔,忙出言大喝道。

“对,我没有错。我坚持的是国家的大义,杨嗣昌坚持的朝政时局,他也没有错,看来之前是老夫狭隘了,老夫当修书一封给杨尚书,向他表示歉意。”黄道周幡然醒悟,却丝毫没有因为政见不和而对杨嗣昌产生偏见,如此胸怀实在难得可贵。

“先生高义,小子拜服!”公孙翊心悦诚服的作揖拜道。

“了不得,了不得啊。想不到你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见识,老朽不才,不知汝可愿意拜入吾门下受学。”黄道周这是真的见猎心喜,像公孙翊这样少年俊才,他还是第一次遇到。

“先生不弃,实乃翊之荣幸。”公孙翊欣然下跪,隆重的行了跪拜之礼,至于拜师大礼,自然还要重新举行,古代授业恩师,必须行大礼的。

“好,好啊!”黄道周伸手扶起公孙翊,满目都是喜色,能够收下如此弟子,当真是不枉此行。

重新落座后,黄道周心情总算轻松了不少:“翊哥儿,那你认为杨尚书何时能够平定叛乱?”

“不知恩师可听过一句话,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公孙翊答非所问的反问道。

“此话虽然粗浅,却蕴含道理,莫非汝以为杨尚书不具备统领天下兵马平乱的指挥能力?”黄道周自然是聪明人,一点就透。

“杨尚书居中调度,坐镇中枢足矣,他一介文臣,又未经历战事,即便前期能够取得一些战果,但长期以往,那些骄兵悍将很难服从调度,只怕最后又要竹篮打水了。”杨嗣昌的下场,公孙翊后世看闯王李自成资料是依稀记得是功亏一篑,最终落得个沙场上呕血而亡的下场。

“啊!?”黄道周的心再次提了起来,一脸的惊异之色。好一会才道:“那何人可以平叛?”

黄道周同样也是一个书生,虽然满腔热血,忠孝节义,但他同样不具备兵家之事,这点自知之明他还是有的,所以他也是颇为好奇公孙翊是否知道当今何人具备平叛的能力。

“大明不缺良将督师,缺的是朝廷的信任,如今具备平叛的督师良将起码有三人,一为卢象升,二为洪承畴,三为孙传庭,若朝廷任命此三人各镇一方,合力清剿,然后再善加安抚灾民,叛贼不难平定。”公孙翊说到这里,摇摇头道:“圣上向来猜疑掌军大将,每每都有监军随行,想来这一切是不可能执行的。”

“难道真的无力回天?”黄道周茫然的问道,显然公孙翊对于局势的洞察,已经成功说服了他。

“先生何不上书试试呢?如此也算是尽人事,听天命了不是?”公孙翊微微一笑,他甚至已经断定,黄道周要是敢上书直言兵事局势,结局必然是彻底贬职,严重点估计都得流放。

当然公孙翊也并非要坑黄道周,而是即便黄道周此时不上书,他的官运也基本到头了,像他这样耿直的人,如今在朝堂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事实上黄道周这样的人也并非治世能臣,虽然他才学卓着,然更多体现的还是文学思想,而非政治能力,更别提军事能力。所以像他这样的人,做个御使或者礼部官员也就罢了。

“罢了,罢了,我这就上书一封,顺便请辞,从此老朽就常驻麻姑山,专心治学着述吧。”黄道周想到如今朝堂的东林党,阉党等等党派,以及崇祯皇帝的多疑不决,顿生一股悲凉之感。

黄道周还真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第二天他便返回了南昌府,临时前他也再三嘱咐公孙翊好好复习,迎接接下来的童子试第三场院试,并言不日便返回建昌府。

童子试的第三场同样在建昌府举行,但时间则是在半个月之后,所以公孙翊便继续在建昌府住了下来,准备等考完院试再回新城,不过他还是派人捎了书信回新城,告知父母家人自己通过府试的好消息。

“翊哥儿,开设镖局一事,兹事体大,姑妈还需要跟你姑父商量一下,毕竟这一块投入需要过千两银子,姑妈也不好贸然做主,但你放心,我定会极力说服你姑父的。”公孙二姑虽然被公孙翊说服,但毕竟这个家还是他夫君当家,所以她也无法立刻拍板。

“姑妈此事不急,等姑父回来再议不迟。”公孙翊表示理解。李武则开口道:“阿娘,你看我是不是先贴告示,招募几个孤儿回来,咱们先培养培养?”

“这事我到可以做主,这样你可以去城中看看,找一些无亲无故,身强体壮的少年回来,只要培养个几年,即可为我所用,也能成为自己人。”公孙二姑对于这个主意还是赞同的,开镖局也不能全部雇佣外人,还得培养一些自己信得过的人。

“那就先找十个回来。”李武颇为兴奋,现在他对于开镖局一事,还是热情很高的。

公孙翊只负责规划,具体操作他是不参与的,他也相信李武这点小事还是办得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