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末逐鹿 > 第216章 孙传庭出山全文阅读

公孙翊之所以要把卢象升树立起来,就是要给那些失去嵴梁的人记住,英雄永远不会过时,那么是死了,他依旧是英雄。

在宣府的几天里,公孙翊检阅了宣府兵马,并为有功将士,发放奖赏,进行表彰,大大提高了军心士气。

接着又视察了民生,尤其是新政推动改革,公孙翊格外的重视。

新政涉及到均田制,科举、税赋等等一系列民生大事,若是之前的话,推动新政那都是要见血的。

原因很简单,地方豪强,官绅地主作为既得利益之人,自是不会放弃手中的利益。

但宣府经过李自成之乱,当地豪强死的死,逃的逃,这个时候推动新政,阻力自是大大减小。

公孙翊率军回到京师之时,已经进入十二月,这个时候的京城,已经有了几分喜气。

这一年对于京城的百姓来说,可谓是劫后余生。

为此对于即将到来的新年,无论是平常百姓,还是豪绅官吏,都格外的重视。

顺天知府赵廷臣,也是格外重视,京城各里各坊之间,巡检捕快也在严格把控,维护地方的治安工作,一旦抓到违法乱纪者,一律严惩。

京营总兵衙门,如今成为公孙翊在京的燕国公府。

三省六司的官吏,如今每日都在这里办公。

东厢为公孙翊的办公之地,以及会议大厅。

西厢为三省六司办公会议大厅。

后堂三进大院则是公孙翊的家属院,如今他的家卷,虽然还在海州,但长平公主却已经入住。

公孙翊回京,自是召开了一次例会,听取了三省六司一众官吏,这几个月的工作成绩。

“主公,朝廷对于江北之事,皇上特意下了恩旨,对老太公以及夫人都晋爵加了浩命,并且承认了江淮各州府为燕国公封地。”

尚书省给事中方光琛率先请示道:“敢问主公,如何回复朝廷旨意?”

“那就上表谢恩吧,措辞尽量委婉一点,这天下终究是大明的天下,皇上的脸面不能丢了。”公孙翊虽然此时已经萌发了野心,但他也清楚,民心向背的道理。

如今大明民心可用,所以维持朝廷面子,就是维持自己的威望。

“卑职明白。”方光琛颔首道。

“主公,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下的平阳府、泽州府遭遇贼乱,旱灾,今秋颗粒无收,巡抚李延龄上请调拨粮草赈灾,请主公定夺。”

户部郎中金之俊紧接着出列请示道。

“赈灾之事,刻不容缓,此事今后三省议定,即刻分发,无需再请示。”公孙翊微微皱眉,道:“金大人,府库尚有多少钱财存粮?”

“回禀主公,入秋以来,我们征发十万大军参战,耗费巨大,府库仅有七十万两白银,粮食江北山东丰收,尤其是玉米、土豆、红薯收成喜人,足以支撑到来年秋收。”

金之俊如数家珍的详细把手中掌握的数据,为公孙翊陈述了一遍。

“户部司吏部司要动起来,清查人口,推动各州府新政,来年我要调集二十万大军,与建奴一决雌雄,粮草钱财必须储备到位。”

公孙翊这话倒不是针对金之俊,作为来年的战略方针,自然需要严格执行。

“卑职遵令。”户部司郎中金之俊,礼部司郎中张晋彦忙躬身应道。

“陈大人,你们兵部司这次居中调度有方,理应嘉奖。”公孙翊接着表扬了兵部司郎中陈新甲。

“谢主公。”陈新甲欣喜之余,恭敬道:“卑职不敢居功,此次攻伐辽东,仅光复宁远镇,明显没有达到预期,卑职惭愧。”

“宁远镇光复,就是进步,开春之后,命令黄得功所部层层推进,张国柱将军跟进,今后再辽东,必须由我们掌握主动,岂能任由建奴想来就来,想去就去的道理?”

“正所谓‘寇可往,吾亦可往’。”

公孙翊大手一挥,彰显着他的霸气与建奴决战的决心。

公孙翊在大同宣府树立卢象升凋像,表彰卢象升为国捐躯的消息传开,朝廷也做出了回应。

这不新年前夕,金陵的正始皇帝朱由崧追谥卢象升为忠烈候,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

随着诏书昭告天下,卢象升忠烈节孝之名夜随之传开。

而公孙翊这一举动,也赢得了有志之士的拥戴。

这不卢象升的几位族弟,卢象观、卢象同、卢象坤原本因为朝廷的不公,隐居家门耕种,但因为公孙翊的义举,举家投奔京城而来。

卢象观几兄弟虽然没有卢象升的本事,但却都是难得的忠勇战将,公孙翊接见暗中考察之后,皆任命为游击将军,留在军中效命。

由于京中事务繁忙,公孙翊原本打算回海州过年之事也被搁浅。

而海州的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董小宛、红娘子、王俏蓉以及正牌夫人颜岚、张嫣诸女知道他忙于公务,自是不忍责怪,只是各自写了书信,互表思念之情。

公孙翊阅过众女书信之后,也是心中愧疚,自是一一写了回信,并且亲自在京城的玉坊斋,亲手设计了几款玉器金器,命玉坊斋的工匠打造出来。

派人亲自送至海州,作为新年礼物。

公孙翊的这一番心意,自是让诸女大为感动,在此就不做详述。

新年的前一日,公孙翊早就发出公文,除了值守的官吏,京城在职官吏休沐七日,待正月初八开始办公。

忙活了近乎一个月,公孙翊也准备趁过年好好休息一下,陪陪新婚之后,尚未来得及洞房的长平公主。

担就在这一天,陈新甲给他带来了一个已经消失好几年的熟人。

看到孙传庭的刹那,公孙翊都有些不敢相信。

“草民见过燕国公。”如今已经五十岁的孙传庭,比起几年前在昭狱中时,一点都没有变,相反看起来还年轻了些许。

有此可以看出孙传庭这几年应该过得不错,不然精神面貌不至于如此抖擞。

“伯雅先生快快请起。”公孙翊连忙上前,双手托起孙传庭道。

孙传庭是万历四十七年中的进士。

作为公孙翊的前辈,称之为一声先生,丝毫不为过。

“先生一别经年,让翊思念的好苦,找的好苦啊。”

公孙翊欣喜的拉着孙传庭在左首坐下之后,亲自奉上热茶,态度恭敬北至。

“老朽一乡野村夫,有劳国公挂念咯。”孙传庭哈哈一笑,作为一个倨傲之人,但此刻孙传庭对于公孙翊表现,内心显然是满意的。

“先生大才,在翊看来,实乃当代周公瑾也。”

公孙翊朗声一笑,道:“先生若不嫌弃,就不要国公国公的这般生疏了,称呼学生庆之即可。”

“好,好啊。不想匆匆一面之缘,庆之如今高居庙堂,却依旧这般谦恭,让老夫汗颜啊。”

孙传庭感慨的叹了口气,在公孙翊的询问之中,遂把这几年的经历解释了一下。

原来当初孙传庭受公孙翊点拨,服毒假装重病得以出京,原本想回老家的他,却因为老家被流贼占领,只得辗转南下。

最后阴差阳错的来到永城州,隐居在芒砀山中。

后来又生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差点要了他的命,也正是这场大病,让他大彻大悟,正所谓生死看澹,什么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也就成了过往云烟。

从此之后,他便在芒砀山中耕种高卧,过起了逍遥自在的农夫生活。

此次孙传庭再次出山,一是感念公孙翊昔日救命之恩,二是其二子在永城州讲武堂入伍。

对于两个儿子偷偷瞒着自己入伍一事,孙传庭倒也没有反对,虽然他是进士出身,但同样也是一员沙场老将。

如今大明山河破碎,入伍在他看来,远比读书更容易报效国家。

公孙翊这些年在永城州的所作所为,也深深的影响了孙传庭,让他明白,忠君固然重要,但报效国家,报效苍生百姓,更为重要。

尤其是京城陷落,崇祯死后,他便萌生出山救国的念头。

但有感朝廷党同伐异,生怕陷入泥潭无法自拔。

直到李岩率军在江北三战三捷,占取江淮之地之后,他才真正看明白了,这大明是没救了。

未来的天下,只怕要改朝换代了,而燕国公公孙翊这些年的所作为为,显然具备明君气象。

不管是为天下苍生,还是为了两个儿子,孙传庭最终选择了公孙翊。

“今日得先生来投,苍生有望矣。”公孙翊这些时日一直在烦恼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州大地,究竟何人可以坐镇攻伐。

如今他手下真正独挡一面的大将不多,李岩算一个,江淮江北必须留下李岩坐镇。

田见秀算一个,但宣大总督这个位置,同样重要。

李延龄也算一个,如今山西初定,他自是不能轻动。

吴国贵和王屏藩二人配合默契,足以独挡一面,但山东如今是公孙翊手中最大后方基地,必须要可靠之人镇守。

李牟和陈德二人将才是有,但缺乏统帅一方的能力。

张国柱、蔡士英、党守素、张鼐等人的重心在辽东。

而公孙翊今后的重心战略也在辽东,所以对于中州河南之地,未来一年甚至两年都不可能抽出大军劳师远征。

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州必须要有一个有威望,有胆略,有能力的大将坐镇。

孙传庭显然是最合适的,因为经略中州,公孙翊不能抽调出大军,唯一能调拨给孙传庭的人马,只有归德府总兵牟文绶的八千人马,以及永城州指挥使唐通的一万人马。

当然还有永城州讲武堂的八百学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