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英华 > 133章 和鲁藩谈合作全文阅读

存心殿前的斑斑血迹,比半个时辰前升天的烟花鲜艳而密集。

浓烈的血腥气,也结结实实地掩盖了原本浓重的硫磺味。

杀戮过半时,匪徒中出现了第一个扔掉武器、跪地投降者。

鲁王朱寿鋐,命太监高声喝令:“弃刀返正者,必留尔等性命,罪不及父母妻子。”

呼吁对方当场投降,绝不是仅仅为了降低制伏他们的难度,而是要留活口审问。

很快,陆续有第二、第三个投降者效彷。

而台阶之上,吴邦德与一个王府侍卫,正将被郑海珠烫伤的吊眼梢捆绑结实。

戴着头盔的吴邦德起身向两边张望时,已见不到郑海珠的身影。

片刻前,他亲耳听到朱以派让郑海珠回避。

目下,朱以派则沉声对他吩咐:“局面已定,去护王妃与夫人。”

吴邦德明白,这是朱以派在践行此前的承诺。

昨日,郑海珠直截了当地提出,若作乱者真是那赵姓炭工领衔,平定后,她与吴邦德不愿出来当面指认。

一则已无必要,二则怕被报复。

当时,朱以派倒是不以为忤,只道此乃常理,你们是要常跑山东做买卖的人,若闻香教知晓你们是举告者,必会寻仇,你们对我鲁府效忠,我鲁府不可对你们不义。

此际,吴邦德很快在存心殿后找到了与郭氏会合的郑海珠。

守了约莫半炷香的功夫,军卫和内侍们,也簇拥着朱寿鋐和朱以派驾到。

后面还跟着张耀芳,虽然发型有些凌乱,但满脸凯歌高奏之色。

朱以派道出原委:“那个炭户头领死硬不招,无妨。对几个从者分别审问,供词无差,都说是闻香教的一个头头,叫胡从魁的,被登州知府抓了,他们便想劫持鲁王殿下,胁迫朝廷放人。这一回的灯彩从潍坊请的,舞灯的也是教徒。炭户的舅舅被发现捆在炭院里,应确实不知情,只是疏忽了对炭包的查看。柴炭院的两个年轻后生,倒是他们的同伙。”

张耀芳立即接上朱以派的话头,向鲁王朱寿鋐道:“殿下,这个胡从魁,下官此前从邸报上看到过,说他原是徐鸿儒的同乡,这几年从鲁北流窜到登来地区,妖言惑众、啸聚山林,夏秋时因虐杀登州治下的一位知县,被登州知府领兵平定。”

朱寿鋐问道:“现在任上的登州知府,是何出身?”

鲁藩兖州的封地,与直面黄海的登州之间,隔着青州与来州,朱寿鋐又碍于藩王之身,平素除了山东巡抚和兖州知府外,比较忌讳结交鲁地其他地方官,所以这位逍遥贤王,不晓得如今的登州知府是啥来头,倒也不奇怪。

张耀芳作为体制内的文官,却是和后世的许多处级干部一样,最关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人事信息了。

他见朱寿鋐发问后,朱以派也露出一丝茫然之色,忙禀道:“回殿下的话,登州现任知府姓淘,名朗先,与下官一样,也是浙江籍。他应是十年前中的进士,在南京工部和户部都任过职,四年前到任登州,治水、屯田、救灾都是一把好手,还奏请过朝廷,开登州的海禁。”

嗯?奏开海禁?

郑海珠听到这最后一句话,兴致曾地就窜起来了。

朱以派显然也同样好奇。

须知大明立国以来,最早的日本真倭,经常侵犯的地点,除了辽东的旅顺,就是山东的登州了。

山东境内的十八卫,当年隶属于山东备倭都指挥使的就有十一个,总兵力虽在一万左右,却都是精兵,其中又以登州营人数和马匹最多。

虽然如今倭情与国朝初始时期已有大变化,但朝中奏请开海的文臣,提广州,提福州,提宁波,提太仓,还没人提登州开海禁的。

“这个陶知府,为何奏请开登州海禁?”朱以派问。

张耀芳回忆了一下,谨慎道:“下官记得,好像是他到任没多久,登来青州闹蝗灾,颗粒无收,他想从辽东运米来救登州灾民。”

朱以派越发诧异了,这回,他看向郑海珠道:“郑姑娘,你不是说,与辽东那边的亲戚也有生意往来么,辽东难道也盛产粮食,竟能反过来接济我山东本岛了?”

郑海珠巴不得眼前的大小王爷给自己一个宣讲的机会。

她遂恭敬道:“辽北大部是湖泽山林,女真鞑子和鱼皮鞑子(指赫哲人)以渔猎为生,但辽南金州卫、复州卫等处,气候较之沉阳和辽阳一带适宜,金、元时期便有辽东路转运司,运米粮接济山东、河北荒年。我大明的军屯和民户也甚为勤勉,收成未必逊于京畿一带。不过,这般情形,确实只存在于三四年前。这两年建奴反叛,掠我辽民,踏我田地,辽南稻熟麦香的好光景,怕是难有了。”

果然,朱以派听完,蹙眉道:“建奴之患,远甚于闻香教这些乌合之众的教民,想那辽东,本是我山东所辖,若被建奴占去,岂非好像卧榻之侧有虎狼环伺。”

郑海珠点头:“建州酋长努尔哈赤去岁自立为汗,总要扩充兵将,但白山黑水苦寒穷乏,他们光靠打猎捕鱼,是养不活那么多丁口的,必会加紧侵占比较富庶的辽西和辽南。草民妄自揣度,陶知府请奏开海,是否也有加强对辽南防务的设想。或者就算无关军防,也可利于海贸,毕竟辽南诸岛与登州港口之间,帆船顺风三日可达,运粮可行,运其他货,就更没问题了,人参貂皮贩到山东,山东特产也可贩往辽东甚至朝鲜。”

她侃侃而谈时,尽量让语气平和,不夸张卖弄,但也不会故作怯惧。

郑海珠认为,拜这些汹汹闹腾的闻香教徒所赐,自己在保护鲁王安危的事上立了头功,是母庸置疑的。

这样的机会,就该积极地抓住。

眼前这两位鲁藩的朱家男子,一个有权力,一个有能力。

她这个草民,就该趁他们比较感激自己的时候,大胆地陈述见识,表达观点,让他们在感激之外再添赞赏与信任,回头才好引到商务合作事宜上。

看那朱以派,在听讲时,丝毫没有心不在焉或者不耐烦的表情,就多少说明,有戏。

不过,朱以派很快克制住了谈兴,拉回到今夜的主旨上来。

他向鲁王和王妃道:“匪教恶计已破、气焰已灭,今夜虽一切尽在两位殿下掌控中,但毕竟也有一番波折惊扰,两位殿下先回宫歇息吧。侄儿和张长史,会去处置好殿前事宜,解送残匪至兖州府衙关押,安抚各位宗亲,待明日来向两位殿下禀报。”

鲁王经此一劫,对这位忠心耿耿又智勇双全的侄儿,越发满意,欣然点头。

也没忘记要赏赐郑海珠和吴邦德,并在夸赞张耀芳善于结交良友的同时,亲自查看了这位唯一参与现场战斗的文官的手掌烫伤,叮嘱太监赶紧去传值班医郎来敷药。

翌日,王府内侍前脚把百两黄金的赏赐送到官驿,镇国将军府的请帖后脚就来了。

在朱以派和郭氏所设的府邸家宴上,郑海珠和盘托出两桩事。

第一桩,是披露吴邦德的出处,的确并非自己所雇的掌柜,而是南直隶镇江总兵戚金的义子,与自己合伙出来张罗买卖,主要是为了维持戚金养家丁的费用。

第二桩,是亮出自己与鲁藩合作挖煤的心思。自己这一边能贡献的,一是从辽东通过毛文龙招揽大批矿工过来,二是出钱包销一部分煤,通过运河输往江南的火器工坊自用,同时依托濠明商社,帮助销售剩下的煤。当然,濠明商社还能帮助营销鲁藩其他的出产,比如封地中的鹿茸和棉花,鲁藩完全可以空降自己的账房,来濠明商社盯着银钱进出项。

朱以派再是有头脑有抱负,眼下毕竟只是个二十出头的郡王之子,自出生到少年时代,都没离开过鲁地。四五年前,借着给万历帝贺寿的名义,他才跟着伯父去过一趟京师。

也就是那一回,他在京城看到,百万人口,烧的是一种与木炭柴禾截然不同的东西。

此番从郑海珠口中,得知自家的柴炭山下,竟然就埋着这种贵族或许看不上、但在平民日用和军事冶炼中商机无限的燃料,自然从惊到喜。

“郑姑娘,你说辽东也和京师西山一样,早有煤矿?”

“是的小殿下,”郑海珠很肯定地答道,“我毛伯父说了,他戍守的辽阳往东,一个叫东宁卫的周边,都是小煤窑。那边一年霜冻很长,田亩产出只有辽南的十之一二,当地人靠挖煤、运煤,才能换来粮食。”

郑海珠说的东宁卫,就是后世的辽宁本溪。明末时,辽东虽然农业跟不上,但本溪的煤、铁岭的铁,都已开始有序采挖。天启时毛文龙的部将、在毛文龙被杀后被迫投清的耿仲明,便是矿工出身。

朱以派脑子极活络,也明白若真的在鲁藩大面积开矿采煤,本地农民、过境流民,都不可转为矿工。

从辽东海运来矿工,确实是最稳妥的。

郑海珠给朱以派心里的火堆继续添柴:“小殿下,那些辽民,很多已不是军户,随着人丁增长,在那地界,要么饿死,要么被东边的建奴掳去做奴隶。来山东做矿工挣银钱,他们定然愿意的。他们虽是外乡人,但若到了一定的数量,又是吃殿下和小殿下赏的饭,忠于鲁府,也可以作为对闻香教的震慑,和鲁藩的守军一道,护得兖州安危。”

朱以派越听越觉得好。

至于要迁徙辽民来兖州挖煤,他估摸着,在朝中的阻力不大。

郑海珠关于时局的分析,尤其对于辽东壮丁被新鲜出炉的女真叛军掳去的担忧,给了他启发。

朱以派连上奏时的措辞都想好了。

要向朝廷说明白一点,他想从辽东弄到鲁藩来的,是无地可种、也无法安全挖矿的民户,让他们在兖州释放劳动力,再用兖州地底下的煤,换成白银,进献一部分,给朝廷做军饷,调动、移镇各地战兵,应对建奴的军事行动。

郑海珠听了他的行文思路,直率地提醒道:“小殿下这番话,好比是直接向朝廷许诺,愿意缴纳竹木抽分税了。各地藩国都有自己物产,他们看到鲁藩此举,会不会群起而攻之?”

朱以派明白郑海珠的意思,他侧头看了看自己的妻子郭氏,澹澹抿嘴,向郑海珠道:“郑姑娘,我与夫人,都觉得你是个良商,试问,你今后做买卖时,会因为怕奸商群起而攻之,就丢掉良心吗?”

郑海珠闻言,心中大赞一声“好”,坚定道:“对,若因怯懦而与奸商和光同尘,天塌下来时,大家会一块被压,真的被碾为泥尘。辽东一乱,山东必受殃及,鲁藩能这样早地就挺身而出,为朝廷献税为饷,不仅大义,而且明智。”

朱以派点头,继续说实操层面的细节:“按照郑姑娘所说,合适的矿工丁口,在辽阳以东,并非旅顺口以北,而我们兖州府离登州尚有千里之遥,那些矿工为何要从登州进来,而不从陆路再换京杭大运河进来呢?”

郑海珠这几日摸了摸鲁藩的情形后,已决定把将来的辽海局势情报总站设在兖州,自然要重点推荐吴邦德。

她遂莞尔道:“吴公子有蓟辽游走的教训。”

吴邦德会意,带着谨慎的口吻道:“回小殿下的话,若走陆路,且不说山海关通关手续繁琐,就说进关后,在顺天府登上运河船只,沿途亦颇会颇多周折,岂如全程皆在山东治下更好?”

言下之意很简单,不要经过别人的地头运人和做事,尽量在山东这自家地盘里闭环操作。

郑海珠则顺势补充了一句更为直接的:“将来若将鲁藩的棉花布匹运去辽东和朝鲜售卖,把那边的人参貂皮收到兖州来,都是走登辽海道更为便利。”

朱以派笑了,看向妻子郭氏道:“郑姑娘真是三句话离不开银子二字,与你我颇像。”

郭氏却不笑:“郑姑娘比我们更需要银子,她要买咱们的煤,造她的火器,不,是给朝廷造火器。”

朱以派一怔,继而挥挥手:“我去禀过鲁王,我们兖州挖出来的煤,送给郑姑娘一些就是。”

郑海珠道:“那倒不必,松江火器坊,将来或许能从朝廷请到款项,现下说好了是我捐资试造,朝廷准造就已是大幸。小殿下和夫人,若觉得我可堪一用,不如启禀鲁王,从煤矿里分我们濠明商社一些股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