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网 > 其它小说 > 时过境迁 > 白沙(三)全文阅读

白沙岭北面,有一条小路下山。

山下是一个小小盆地,名叫羊泉畈。

横穿过羊泉畈,迎面又是连绵的大山。山脚下有一条青石板路,把人们引向深山峻岭。

这座山岭名叫泉洪岭,从上山到下山足有二十多里路程。山里人去汀泗桥,大都经过这条路。据说,东边还有一座岭,名叫爱坡岭,也有一条与这条路平行的路。

走上泉洪岭,似乎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这里是一个楠竹的海洋。山上全是密集的,又高又粗,枝叶遮天的楠竹。行人走在路上,除了竹叶缝里,射下星星点点阳光外,很少见到太阳。在这里,看不到田野,看不到村庄,也看不到相邻的山。

脚下的路,全是青石,古往今来走的人多了,青石又光又滑。

石路的两旁还是石,不是险峻耸立的山崖,就是洁净横卧的岩石。路旁的竹子和石上,到处可以看到行人刻下的“×××到此一游”等字样。

这里简直是个野生动物园!

小松鼠在竹林间,轻盈盈地跳上跳下;小灰兔竖着耳朵在草丛旁,静静倾听周围动静;锦鸡拖着美丽的长尾,时而慢条斯理“踱着方步”,时而“呼啦”一下腾空飞起……“知了”声和山后传来的喜鹊声,使人感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一路上,偶尔会遇到一些行人:在我们身后,有扛着三、四丈长的楠竹,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走的人;有挑着沉重的草纸,匆忙地追赶上来,迢越游客的人;迎面有从汀泗桥卖完楠竹、草纸回头,手上拿着扁担、绳索的人;有拄着拐杖、举着阳伞,悠哉悠哉游山玩水的人……

路过这里的人们,个个流连忘返,尤其是暑天,都要停留下来,在洁净光滑的、凉丝丝的岩石上坐一坐,躺一躺,看一看,听一听,尽情享受享受。

路旁几棵参天的大树下,洁净、阴凉。

七、八个学生模样的男女青年围坐在岩石上。

一个男青年,用口琴吹奏着“松花江上”,其余的青年轻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歌声低沉、忧伤。

不远处的小溪旁,两个年青人也在轻声合唱。女青年在清凉的溪水中洗完手、脸,将小手帕在水中搓了搓,然后递给了身边的男青年。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女青年站起身来,接着深情地放声唱了下去。

歌声显得更为凄凉。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这充满对故乡和亲人无限思念,对侵略者无比愤恨情感的歌声,不断撞击着我幼小的心灵。

下山坡,脚下仍是石阶,所不同的是,路旁的竹子,被又长又宽的箬叶所代替。

附近的人们,一年四季用箬叶编织斗笠出卖。每到端午节,不少的人还将它“割”下来,打成捆,一担一担挑到汀泗桥去,卖给镇上的人包粽子。

走近泉洪岭北麓,首先听到的是潺潺流水声,接着,一脚踏上了从河对岸迎过来的木板桥。

清清河水紧靠山脚,从桥下急匆匆向东流向聂家港。

桥上一对年青的恋人,肩并着肩,手挽着手,窃窃私语,正沉醉在无比幸福之中。他们见到从绿叶丛中突如其来的人们,红着脸,低着头,不知所措。

木板桥造得很讲究:顶上盖着瓦,两边有扶手和坐凳。看起来,行人都不肯放过路过此地的机会,在柱子上、栏杆上乃至横梁上,见缝插针,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到此一游”的手迹。

河滩上,全是鹅卵石。坐在桥上,向河的上游看去,又是一番神乎其神的景象:山山重叠,郁郁葱葱。不远处的山脚下有个村庄,面临小河,三面被翠绿色紧紧包围着。那里腾空升起的是炊烟还是云雾?叫行人琢磨不定。

我的小姑袁安心,就嫁在这里,小姑父名叫程功勋。

跨过木板桥,是一个盛产楠竹,名叫四甲王的村庄。拐过四甲王,出现在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象:一片广阔的田野。这里名叫白羊畈,它和白沙同属官塘驿管辖。

远远望去,田野中间,有一座距村子颜家铺,不到100米的砖瓦屋,那就是我童年的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