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网 > 其它小说 > 时过境迁 > 汀泗完小(十五)全文阅读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至三十日,无线电波不断送来振奋人心的消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旗为五星红旗。

九月三十日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之后,各界人士汇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礼。毛**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了碑文。

最难忘的是新中国诞生的美好时刻。

十月一日下午三时,首都三十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大典。毛**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他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游行的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

晚上,首都军民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夜晚。

真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广大人民群众,用各种方式表达内心的喜悦。玩龙灯,踩龙船,戏蚌蛤,走高跷……白天黑夜,到处是一片欢乐景象。

这些流动的文化娱乐,不用通告,到时候,听到锣鼓声,就知道是什么项目在什么地方表演。

常常是天黑后,我们在家里听锣鼓声。如果是“叮得,哐哐,叮得,哐!”,是两人抬的大锣、大鼓声,就是“龙”;如果是“得尺,得尺,得尺,呛!”,是小锣、小鼓,是“船”。听声音的走向可以知道,它是从哪去哪表演的,想看直接去表演的地方就行了。

在我们那里有两种龙,一是“板龙”,这种龙不能“舞”,只是抬着走;另一种是“舞”的“火龙”。不论是“板龙”还是“火龙”,晚上从头到尾点着蜡烛。远远看去,就是活生生的“龙”。

除夕晚上,我正在家里吃晚饭,听到“龙”和“船”的锣、鼓声,由远而近。我们知道它们正往镇上来。父亲急忙去买来爆竹,准备“接龙”。

不一会,“龙”、“船”来了!

刚从竹场街进街口,人们就点燃编爆迎接。顿时,编爆声和锣鼓声以及舞龙人的喝彩声混杂在一起,响彻云宵。

刹那间,这条本来就狭窄的街道,被人们挤得水泄不通。

我家对门的冯家,几根长长的竹竿上,绕着大小爆竹,点燃后从楼上的窗口伸在高空。

接“龙”的人家越热情,爆竹放得越多,响声越大,舞龙和踩船的表演者就越高兴,舞的花样就越多,舞的时间就越长。

最前面引路的舞“珠”人,是个男扮女妆的小青年,他头上包着一块花布,穿的是红衣,腰间束着一根彩带,人们都以为他是一个健康而又美丽的女子。舞“龙”的全是健壮的青年男子,全穿的是上白下蓝,头上包着黄布,腰间束着腰带。这些年青人,一个个轻盈、敏捷,舞动起来,手上的“龙”活灵活现。

“龙”顺街道舞过去,店铺老板为了面子,爆竹的数量和响度,互相攀比。只要是这样,锣鼓也就敲得越来越响,喝彩声也就越来大,舞龙人的劲头也就越来越高。他们脱去上衣,打着赤膊,让人们将点着的烟花和编爆,贴在自己的背上。

一般来讲,舞龙过后就是戏蚌蛤,划龙船。蚌蛤里和龙船里是年青、漂亮的女子,在里面显示出三分风流七分庄重的表情。外面是翘着短胡子,头上戴着破草帽的小丑,做着撒网和撑船的动作。有的蚌蛤和龙船的后面还配有一个丑旦,三个人唱着小调,表演着。小调都是配上新内容,宣传政府政策,如土改法、婚姻法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