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网 > 港台小说 > 极光之意 > 第四十九章 实用文物全文阅读

“看到这张画在出现在我这里,你只想到了落款?”聂广义感觉有些难以置信。

梦心之被问得一愣,恍然道:“当然,还要谢谢你帮我把这幅画保存到现在。”

“还有呢?”聂广义更诧异了。

“还有?”梦心之实在想不出来。

“你不会觉得,你的这幅画,和我设计的概念建筑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吗?”

“当然不会啊。”

“啊?”聂广义反倒意外了起来:“为什么?”

“这是我画的第一张图,那时候还小,首先是不会画画,然后是我自己都还不确定我梦里的现代建筑究竟长什么样。”

“你自己都不确定?”

“对,这栋建筑在我的梦里,是一个从模湖到清晰的过程。”梦心之解释:“你要是捡到后面的,我倒是还要想想了。”

“你真的是这么想的?”

“对啊。这种小孩子的涂鸦,谁能看明白是什么啊?我爸我妈看了几年都看不明白。”

“那如果我说我能看明白呢?”

“那只能说明你脑子里的极光之意比我还清晰,你捡到的时候,是不是就已经有了原始设计了?我会不会是看了你的设计,才会在梦里出现那样的一栋建筑。”

梦心之也想要找到梦的源头。

聂广义再一次心生感叹——【这个姑娘说话怎么总是让人浑身舒畅呢?】

话题到了这儿,再一次进入到了无解的循环。

姑娘不在意,聂广义自己却是没有办法就这么心安理得。

【我应该和姑娘说点什么?】

【我能为姑娘做点什么?】

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广义大少的心理,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

“大头小的时候经常去长桥村。”

聂教授和聂广义在电话里面聊道:“爸爸反而是没去过的。”

“你为什么不去呢?是聂爷爷和聂奶奶不让吗?”

“不是的,是你邱爷爷和邱奶奶不让。你聂爷爷和聂奶奶还在的时候,他们是不认我这个小儿子的。但他们不是真的觉得爸爸不祥,就是,你知道爸爸的意思吧……”

“略懂。”

“我儿子说略懂,那就是一般人考一百零一分的概念了。”

“满分是多少来着?”聂广义追问了一句。

“满分一百。”

“那还行,算聂教授对你儿子还有一个比较基本的认知。”聂广义换了个话题:“聂教授要不要和你儿子讲讲万安桥?省得等我有时间回去了,都不知道要从什么地方着手。”

万安桥原本是横亘在父子俩心里面的一道无法跨越的“天堑”,如今却成了最好的沟通桥梁。

在不知不觉中,聂广义的整个气场都发生了变化。

对梦心之,对聂教授,甚至是对事务所的每一个员工。

“你想听什么?申遗还是技艺?”聂天勤问。

“我都想听一听,我这会儿左右也没事,员工们都还在睡大觉。”

“在公司睡吗?”

“对,有专门给他们睡觉的地方。”

“那你这是资本家行径啊!”

“聂天勤教授,您这说的什么话,他们睡觉的地方比我自己住的还好呢?”

“是吗?那我没看过也没有发言权啊。”聂天勤有心想要过来。

和儿子之间,十四年的陪伴缺失,对于聂天勤这样一个生于1952年的古稀老人来说,绝对算得上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老来得子,谁家不是宠着惯着?

他却偏偏亲手把儿子给逼走了,还是以直接摧毁儿子梦想的方式。

聂天勤已经退休很多年了。

因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后继无人,又因为太闲下来实在太孤单了,才会接受学校的返聘,一直工作到现在。

他早就已经想明白了。

只要能够取得聂广义的谅解,从今往后,儿子在哪儿他就在哪儿。

他以前特别特别在意名声,不希望自己的学术履历,有任何一丁点的瑕疵。

哪怕别人不觉得,他都过不了自己的那一关。

这一点,倒是完完全全遗传给了聂广义。

此一时彼一时。

聂天勤在篡改完儿子的志愿之后就后悔了。

到现在,整整十四年。

他每天都在为自己当时的行为感到后悔。

他想要马上出来陪聂广义,想要尽可能地补偿。

没想到儿子会反过来说要回去陪他。

这种失而复得的感情,让聂天勤每天都有一种不真实感。

总觉得必须要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心里面悬着的那块石头才能落地。

儿子大概也是感觉到了,才会一打电话,就刻意和他提起万安桥。

“你这会儿出来也不方便。”聂广义再次拒绝。

“方便的,爸爸签证都办好了很多年了,过期就去续,我都续了好几回了。”

“现在这会儿要出来,机票都不好买,你就别折腾了,等我这边的事情告一段落,我马上就回去。”

聂广义怕聂教授一再坚持,干脆把话题切了回去:“你先和我讲讲,万安桥当初为什么要打包申遗吧。”

“这件事情,要从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说起。”

“嗯,聂教授慢慢讲。”聂广义站了起来,说道:“我去打杯咖啡,坐着慢慢听聂教授讲课。”

“当时有很多地方,都想为这项技艺申遗。”

“两省七县是吧?”聂广义问。

“大头一直都有关注?”

“没有,我就是那天看万安桥坍塌新闻,好像有提到过一句。”

“那大头知道是哪七个县吗?”除了不会叫学生【大头】,聂教授上课的时候,就是这么互动的。

“新闻里面没有说那么详细,就说闽北和浙南。”

“嗯,闽北有宁德的寿宁县、屏南县、周宁县,和南平的政和县,浙南有温州的泰顺县和丽水的庆元县以及景宁县。”

“没有一个地方特别突出,所以才要报团申遗,是不是?”聂广义又问。

“不尽然。万安桥2006年就已经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打包是为了让更多的木拱廊桥得到保护。”

“是这样啊……”聂广义喝了一口咖啡,算是一个会和老师积极互动的好学生。

“你小时候经常走在这些木拱桥上,所以可能不会有什么感觉,实际上,以【编梁】或者说【编木】结构营造的木拱廊桥,除了闽浙一代,放眼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已经没有了。你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吗?”

“什么呢?”

“近半个世纪以来,公路逐渐代替了木拱廊桥。即便是在闽北和浙南,在那个时候,也没有能建造编梁结构木拱桥的木匠了。”

“可是,聂教授,这种每隔五十或者一百年就要毁坏一次的文物,真的有必要一直保护下去吗?假如我现在回去,学以致用,把万安桥给重建好了,这还算是文物吗?”

“当然算啊。”

“可是整座桥都坍塌烧毁了,所有的木头都要找新的。”

“桥墩还在啊!”

“那不也是挂羊头卖狗肉吗?”

“这怎么会是挂羊头卖狗肉呢?大头!”

“别激动啊,聂教授,这不是在和你探讨吗?”

“行,那我们就好好探讨探讨。”聂天勤也坐了下来。

“就说这万安桥吧,在这之前已经重建了三次对吧,每一次都是彻底焚毁再建的,对吧?”聂广义问。

“没错。”

“那么好了,我小时候看到的那座桥,顶多也就是1932年的产物,对吧?这就算能称为文物,那是是崭新新的文物。可是再往前呢?”

“再往前什么?”聂天勤问。

“你能确定,万安桥从一开始就是用编木结构造的吗?如果不是的话,我们又为什么非要传承这一项技艺呢?”

“所以,大头还是不想回来?”

“不是,我的意思是,我如果要重建,为什么不干脆复原一下《清明上河图》里面的虹桥呢?那个算的上是用绘画技艺,为后世留下近似于照片的史料,对吧?”

聂广义多少有点中了《清明上河图》的毒。

从画中的美食开始,再到画中的建筑。

“大头,并不是只有华丽的建筑才应该成为我们保护的对象。”

聂教授开始讲课:

“虹桥是《清明上河图》的标志性建筑,虹桥周边的区域,放到现代来说的话,就是中央CBD。”

“北宋实行强枝弱干政策,京城汴梁,算得上是有些臃肿的城市。”

“《宋史》里面有记载,【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禁卫数十万人仰给于此,帑藏重兵皆在焉】。”

“庞大的军队,激增的人口,还有怀揣汴京梦的小商小贩,对这个城市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需要极致的漕运体系,才能维持京城的粮食供应。”

“虹桥建那么大的一个拱,是为了方便大型漕运船只通过。”

“这一点,在《清明上河图》里面也有着很明显的体现。”

“那艘来不及放下桅杆,看起来即将撞上虹桥的船,就是最好的左证。”

“北宋的桥梁也是一个演变的过程。”

“《续资治通鉴长编》里面说,大中祥符五年,也就是1012年,【请于京城东纽笮维舟以易汴桥】。”

“大头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聂教授开始提问当下唯一的学生。

“大中祥符五年,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炅的第三个儿子宋真宗赵恒即位的第五年。”

聂广义答非所问。

聂教授在教课方面从来都是最认真的:“我问的是【请于京城东纽笮维舟以易汴桥】。”

“你让我想一想啊。”聂广义带点抱怨地说:“这都多少年了,也不让我蒙混过关一回。”

“行,那爸爸接着讲。”聂天勤妥协。

“不用!”聂天才向来在学习上是不甘示弱的:“那句话说的事是,宋真宗那个时候,掌管京城内外修缮事务的八作司想了一个法子,把两条小船连在一起,在上面铺上木板当做浮桥,平日里人和车就靠浮桥通行,等漕船一到,就把连接两艘浮桥船的绳索拆了,把船移开,让出水道,让漕船通行。”

“大头解释的比我的教桉还详细!”聂教授感叹:“你要是来上课,一定是最好的学生。”

说到这儿,聂天勤就卡顿了。

聂广义为什么没在同济上过他的一节课,原因他们心里都清楚。

“那必须啊!”聂广义适时化解了这种无声的尴尬:“我还不得给你的那些学生们留点空间吗?我就算去上了你的课拿第一,人家也会觉得是黑幕,你说是不是啊,聂教授。”

“这倒也是。”聂天勤释然道:“那爸爸接着和你讲!”

“浮桥的这个想法,是非常前卫,也充满智慧的,在宋真宗那个时期,也确实是比较实用的。”

“但这种实用并没有坚持多久。”

“随着北宋经济的发展,这种浮桥的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优先让人通行,漕船就要排队,当然在这种水路被浮桥封死的情况下,小船也需要排队。”

“如果优先让船通行,那又相当于根本就没有桥。”

“浮桥很快就不能给人们提供出行便利了。”

“于是就有了建一座人在上面走,船在下面过的大拱桥的需求。”

“当时所有的人力物力都是向汴京倾斜的。”

“汴梁城的能工巧匠造出什么样的桥,都不算稀奇。”

“《东京梦华录》里面说,汴河【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

“汴河上一共有十三座桥,唯有虹桥蔚为壮观。”

“你仔细看的话,在《清明上河图》里面,就能发现四座桥的。”

“除了虹桥其他都不是那么大型的桥梁。”

“由此可见,实用仍然是那个时代造桥的主旋律。”

“《清明上河图》里面的虹桥,可以说是当时集全国能工巧匠之力制造的。”

“那么万安桥呢?”

“首先它建在深山老林里面,不需要通行漕船,没有做大拱的实际意义。”

“其次,它跨度一点都不比虹桥短。”

“汴京城是什么样的地位?长桥村是什么样的地理位置?”

“试想一下。”

“在最艰险的环境里面,用最有限的成本,创造出最为实用的桥梁。”

“难度是不是比在汴河上建虹桥要大?”

“这是不是才是古人生活智慧的结晶?”

“这算不算当时建筑学上的奇迹?”

“这难道一点都不值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