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网 > 其它小说 > 日记引领我用文字说话 > 第三十二章 重视情谊始怀旧全文阅读

1995年5月日

侧影

自从读了朱自清老先生的《背影》之后,才知道能感动人的不仅仅是高大人物的正面形象。如今,我还被一个削瘦、顽强的侧影而深深感动着。

差不多是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与同事兴冲冲地骑车回家,一路上超越多少同行者我都无暇以顾,只有一位贴着路边、前蹬半圈后退一步,简直是蹭着骑车的人博得了我同情的一瞥。那一眼让我看到一个清癯、苍白的面容和单薄的可怜的身体侧面。我猜想,那很可能是一个正被病魔折磨的或刚刚摆脱了死神纠缠的人。

超车而过只是一瞬间的事。在医院工作的人对于病者已是屡见不鲜,而站在医疗行列之外的我除了同情别无他法。因此这一瞥带来的心弦震颤很快平息下来。

然而,那个单薄的身影却几乎都在每天的同一时间,顽强地出现在这条路上。每每侧身而过时我都要瞅他一眼,所包含的内容也已经由同情逐渐转化为敬佩。虽然出于礼貌,我只能在稍远的地方,从侧面看他一眼,但那花白的头发、历经沧桑的面孔说明他的年龄已经不轻。他那深陷的双眼直盯正前方、全身各部位尽力协调向前的专注神态表明了他不屈的个性;而那由蹬半圈到满圈、由慢到正常的行驶速度也展示他的身体正在其顽强努力中渐渐康复。

终于,一年过去了。以前,我也常爱使用“转眼,一年过去了”这句话,而这一年,对于这位可敬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呀。就连常常关注他的人,也备觉艰难:春天,病痛的打击使他软弱无力;夏天,阳光的暴晒让他脸上汗水流淌;秋天,凉雨的侵袭令他那瘦削的身体难以抵御;冬天,光滑的冰雪路面他不得不全力保持平衡。真怕他一不小心摔一跤,一年的努力功亏一篑。

终于,他挺过来了。历经一年的风霜雨雪,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夏相交之际,他已经以一个正常人的身份出现在这条上下班的路上了。无论他掺杂在哪个人群里,只要从侧面一过,我一眼就能辨认出我所熟悉的那个侧影。尽管我从没和他打过招呼,尽管我从没流露过对他的敬意,但是,那顽强不屈的身影会使我永远不能忘怀。我知道,在他那里,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够克服的。

6月9日

邻里之间

吃过晚饭,张小龙在父母的催促之下,与朋友大刘一起到新居做最后的检查。

转过弯,座座六加一的楼群齐刷刷矗立在眼前。顺着第二个楼口往里进,最后一个单元的六楼中室就是张小龙的新居,也就是明天的新婚房。走着走着,二人感到有些不对劲儿,不觉加快了脚步。

站在单元门口,张小龙的头“嗡”地一下胀得老大—门口两边一字排开十来架花圈。

一打听,才知二楼的李师傅不幸突然去世,后天出殡。说话间,楼下又有人来送花圈。楼道内,上上下下的脚步声连续不断。

可明天的婚礼怎么办,难道就让新娘在花圈的迎接下走进新房吗?大刘和同事攥紧拳头,看着张小龙,只要他一句话,李师傅的花圈就会提前随他而去。但被小龙制止了。

第二天,婚礼如期举行。新郎挽着新娘从干净清洁、贴着大红喜字的单元门口缓缓踏入豪华亮丽的新房,亲朋好友啧啧称赞。

第三天,李师傅的追悼会圆满结束。

这天下午,张小龙和李师傅的亲属先后来到大刘的同事家,真诚感谢他的倾力相助。原来,大刘的同事、隔壁单元的曹师傅想出了一个好主意:门前的花圈全部搬到自己家的空房子里“坚壁”起来,就这样让婚礼和葬礼绝了缘。

1996年月1日

沉默之后

多日的沉默冷落了那些想从字里行间了解我所思所想的朋友们,实感歉意。

想当初无从下笔的原因并非无话可说。恰恰相反,纷繁的人与事令我目不暇接。尽管拙笨的头脑总是不停地转换着思维方式,却始终无法获得一个较为稳定的观点与看法。唯恐不断出现的自相矛盾重者误人子弟,轻则遭人耻笑。于是心一横、笔一松,索性闭上眼睛专门进行一个时期的表面平稳内心却十分激烈复杂地沉默,大有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之势。然而睁开眼睛一看,万事万物仍在按其特有的规律或松或紧、或简或繁地运转着,并没依我的想法、看法甚至做法而做丝毫地停留。内心里一缕失落感闪过之后反而豁达起来:人生在世就要面对你所处的周围环境,人与人所处的地位不同,所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就算是一个人本身,不同时期对相同事物的见解也会有所不同。刚说出的话,刚办完的事马上就后悔的大有人在。对与错有他人评说不必惊奇,是与非无人理睬也不算奇怪。何不敞开心扉与好友们畅快交流,有时候精神上的快活比灵丹妙药来得更实在。

月1日

岁岁过年今又过年

小时候盼过年。尽管我们姐仨从来吃穿不成问题,但过年的融洽气氛是那时的家庭少有的。

父亲平时比较严肃,过年期间却是非常的宽厚、慈祥;母亲平时总是分派我们干这干那,过年期间却与父亲轮流着,一边陪我们打扑克牌,一边做饭、洗水果、炒瓜子。年三十通常我们要玩个通宵:先是父亲和面、拌饺子馅,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我们正好也玩累了,一起放下纸牌包饺子。然后是母亲去煮饺子,我们姐仨则要全力对付特别能战斗的父亲。玩儿的当中只有对手没有长幼,说话非常随便,欢笑声充满内外的各个角落。

结婚之后讨厌过年,总觉得过年一是过钱二是过人。除了把衣兜里的钱全掏光之外,还要强撑着笑脸迎接那些至今也没认全的过来过去的人们。既没自己支配的时间,又没容我自由的空间,回回过年感觉如同过堂。直到有一次,在送走所有前来吃饭的人之后,婆母与公公、丈夫面面相觑,最后叹息着说:“拜年、串门,走这形式干啥,自家人一起呆会儿的空都没有。”原来,他们也同样感到不舒服,这才使我的心境稍稍放宽。

现在我已经能心平气和地对待过年了:经济上量力而行;时间上妥善安排;来人都是客,适当的礼貌之后以不伤害他人和不约束自己为原则,努力寻找空间。使我最惬意的场景则是丈夫、女儿与家人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我看着书,母亲或婆母则用慈爱、羡慕的目光看着我。静静地,不用说一句话,我们的心就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就为这番场景,我又有些喜欢过年了。只是常常在这时候怀念那早已远离我们而去的父亲,愿他老人家安息。

月日

距不惑还有一步之遥

在伟人眼里,8年过去,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我站在9的岁首,回头望去,却有种沧桑之感。

虽说距“四十不惑”仅差一步之遥,然而疑惑、迷惑、困惑之多仍是数不胜数,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不过,有两点自从确定以后,再没有动摇过,那就是惜时、惜缘。

人的寿命有限。这个理解也得接受,不理解也得接受的事实曾让我恐惧得全身发麻,痛恨得咬牙切齿,而今却能平心静气地计划着在我的有生之年做哪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长足的进步。计划之后当然是稳步的实施:为了节省时间,拒绝了舞场的诱惑、牌桌的牵扯、串门聊天的闲情逸致,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与工作中。为了提高效率,力求说话、办事条理化,就连读书也改变了过去这页看不完决不翻下页的习惯,转变为粗读、略读与精读相结合,读书速度大为提高。

地球上到底能产生多少人,恐怕难以估量。人生在世,无论交际能力多强,他所接触到的人也有限。茫茫人海中有数的人被限定在一个空间里,共同学习、工作、生活,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力求让身边的人因你而快乐,是每个人想做却又不容易做到的事。然而,只要用心齐努力,和谐、融洽的气氛还是随处可见的。

自从我懂得了惜缘,逐渐学会了平和、宽容,从而发现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容易沟通,相互理解也不是很困难了。

虽说世界上“惑”之多也许今生今世也理不清,但这两点不惑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4月5日

珍惜这份缘

遇到年前的高中同学,回忆了半天,同班同学如今能叫得上名字的还不到一半,其中还有早逝者,令人黯然。

与同学分手后,我寻找了一下记不清姓名的原因,那就是当时对周围的人太不在意了。

想我0多年来,有过多少同学、同事,受过多少人的关怀、照顾与指导,然而,我又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对他们有过什么回报?说来惭愧,当时根本没有想过这类问题,待我忆起他们的种种好处,为往事所感动,欲向他们道声“谢”时,却已是无法联系,不知人在何处了。更令人痛心的是那些已经早逝的,再也没有不期而会的惊喜了。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产生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想宇宙之浩渺,地球之辽阔,中国之宽旷,人与人相结识的概率是很少的。所以经常有人说,人们能来到一起是一种缘分,我很赞赏这种说法。既然以前的机缘已过,我愿珍惜现在的环境、现在的条件、现在周围的人,我要向前人关心帮助我那样对待同样需要我的人,我相信他们也会如此对待他们的下一辈。那么,人与人的友谊,人与人的感情就会随着生命的延续,随着人与人的这份缘无限地传播下去。

1997年月1日

感谢那遥远的问候

听人说:一个人经常回忆过去的时候,他就开始变老了。为了不与“老”字结缘,我总不愿回忆往事。然而,电话那头悠悠传来唤我小名的深切呼声,这连我父母都多年不用的称呼害得我声音哽塞,热泪横流。

曾经有一个人,带了她的新婚妻子旅行结婚来到我家。奉母命我去送他们一程。一路上,我把那男士恨得牙根直痒:结婚有什么了不起,要来我家显摆!但马上又觉得自己可笑:人家结婚与你什么相干,让送就送好了。送走他们仍然感到有些别扭,我暗自发誓要忘掉这件事。结果,我成功地做到了。

不料,十四年后的今天,我的忘却遭到了他的谴责。他说,那是迄今为止的最后一次见面,我的每句话、每个表情,都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不管在异地,还是在异国,他总在一遍遍回忆。可怜的人,照此说来,他的包袱该有何等沉重。

我没料到他是那么在乎我。凭着话筒的一呼一吸他在努力判断我生活得是否幸福。一句句追问:“你好吗?”“周围的人对你好吗?”“他对你好吗?”仿佛一个“好”字还不足以让他悬着的心放下,还要加上说明才作罢。其实,好与不好你又奈之如何?纵然我们还能相见,那也必定是在遥远的未来。但是,有这个问候已经足够了,它带我重温儿时的欢乐,让我明白人的真诚和友谊是时光的流逝也不能抹灭掉的。

让我们保留着这份温情来正视现实吧:不要说我们没有缘份,儿时的美好时光让我们拥有共同的回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