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网 > 修真小说 > 剑在匣中藏 > 117.圣地全文阅读

永昌府,献朝十八府之一,位于献西府以南,长岭府以北,是整个大献朝的正西边,隔一片连绵的山脉与朔羌族毗邻。

若说长岭府山多林密、道路阻隔,永昌府的山更高更多,又只有一条山路可与外界交通,地理环境比长岭府更恶劣。但与长岭府的贫弱不同,永昌府却是整个大献朝最富庶的地域之一,仅次于京都乾州,即使与东部沿海四府相比也不遑多让。

穷究缘由,在于永昌府的高山并不如长岭府一般东一座西一座,而是十分规整地排列于府郡四周,在中间形成了一片罕见的高山平原,整体地貌宛如一个大盆。

正因如此罕见地势,永昌府既能与外界隔绝,永绝战乱,又有风调雨顺的自然气候,土壤肥沃、五谷兴旺,是以维系了千百年来的繁荣。历史上将这片土地称为“天府之国”,献朝成立后,高祖皇帝更赐名“永昌”,足可见此地荣华。

永昌府富庶已久,厚重的历史积淀下,是数不胜数的名山大川、亭台楼阁、才子佳人、名章佳句。在这些如雷贯耳的名胜传说中,西南方向的龙湖山,因四面皆是刀削一般的悬崖峭壁而颇负盛名,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此名由来,仅有险峻的刀削山刃是显然不行,此山真正的奇特之处,在于下半截险峻异常、寸草不生,上半截却山林茂密、鸟兽繁多,两部分在山腰相会,远远一看青白一线、泾渭分明,是谓“奇观”!

“奇山”之名还有第二道注解,就是七界天。

七界天原名“七阶田”,不知多少年前,几名绝世高手隐居于山中,开垦山林为田。由于山势所限,田地开垦无法像普通的阡陌田野,而只能顺着山坡打造成层层叠叠的梯田,于是有了“七阶田”之名。

人世间的事往往是事与愿违。

龙湖山立在那里上万年,从未有人问津,偏偏就在几名绝世高手在此定居后,三天两头总有武林高手冒出来,施展鸟渡术飞上山峰,找他们挑战。

隐士们觉得好不奇怪——原先漂泊在江湖上,也没几个人出面挑战,怎么如今隐居了反而这么受追捧呢?

后来他们明白了,正是因为他们隐居的举动,招徕了江湖高手的注目。

大家都觉得,要没两把刷子,怎么敢在这种荒无人烟的地方隐居?可见是真正的高手!这要是挑战成功,岂不是立即就能天下扬名?

想明白这一点,隐士们简直哭笑不得。

不管怎么说,高手一拨又一拨来,人家既然上了门,你不搭理也不成。于是隐士们在自己耕地种菜、养蚕织布的同时,还要时不时地和人对战,打完架累得够呛,还要煮饭做菜招待人家,以尽地主之谊,生生把隐居生活干得比开客栈还热闹。

这也就罢了,毕竟高手到了隐居的地步,自能明白,隐居隐的是“心”而不是“迹”,面对高手挑战也能认真应对、一笑而过。再者说,能上这龙湖山的人必得是身怀鸟渡术的六阶武者,数遍了天下也没多少,于是经过一段时间后,这股挑战的风潮也就冷了下来。

可真正的麻烦,这才开始。

也不知从哪一日起,“七阶田”之名在江湖上有了另一种注解,说是借梯田之名,隐喻武功之高深。而“七阶田”的“七阶”,对应的是“七阶武师”的“七阶”,说明龙湖山上隐居的高手,都至少是七阶武师以上水平。

这一下,江湖上可是炸开了锅。

如此名望之下,挑战的人明显少了,可拜师学艺的人却多了起来。拜师之人武艺自然不会高,没有鸟渡术,飞不上山峰半腰,于是只能用最古朴的办法——爬!

龙湖山山势如刀,山脚下怪石嶙峋,普通人根本无法攀登。稍有武功的江湖武人,自负颇有身法,或许能够凭借过人的意志登上山峰,寻得名师。

于是一夜之间,成百上千的江湖后生进入永昌府,来到龙湖山脚下,开始了艰难的攀爬。

世人都爱为愚蠢的行为找合理的解释!

年轻的江湖客以为,武师们之所以在此隐居,并非想与世隔绝,也并非不愿收徒,而是要借龙湖山的独特山势,考验江湖后生拜师的诚心和毅力。

习武之人最不缺的就是毅力,诚心也足,唯独缺少自知之明,无法认识到如此险峻的山峰,即便武功再高也不可能登顶。

于是乎,惨剧继而连三地发生,所有试图攀登的江湖客,无不跌落山底,摔得粉身碎骨。

山上的隐士们看到山下的所有惨剧,开始对隐居此处的意义产生怀疑。然而世人盲目,事已至此,即便他们抽身离去也不会有人相信。为了避免更多的惨剧发生,隐士们无奈之下作出决定——收徒。

几日后,一道栈桥从龙湖山的山腰延伸出来,跨过天堑,衔接在了西边猴子峰的峰顶。

七阶田以“七界天”之名,正式在江湖上明文张榜、招收徒弟,一由山上的武者武师下山寻募,若有天资聪慧者,即可收为弟子,二则在狮子峰峰顶设下擂台,派一名武者在栈桥入口处长期守擂,若能将其打败,亦可成为七界天的弟子。

这消息一出来,立即在江湖上引起巨大反响,有志于拜师的江湖人士不认为自己有运气能碰到几年也不下一回山的七阶田隐士,于是纷纷登上猴子峰,向那名守擂高手挑战。

谁也没有料到,那名守擂高手会是一名五阶武者。

前来拜师的人有多兴奋,回去的路上就有多沮丧。

若以达到五阶武者成为七界天招收弟子的门槛,那么放眼整个江湖,能有这个资格的不过区区几十人。而这些人,几乎都已经是各个门派的耆宿元老,又怎么可能到西境边陲偏野之地,当一个小弟子呢?

七界天此举,几乎等于直接拒绝江湖后生的拜师,更名之举亦是佐证,这股拜师的热潮终于冷了下来。

世事变迁,岁月轮转,人间已是沧海桑田。

经历过追捧,又最终冷清下来的七界天,百年间发生了种种变化。原意为拒绝江湖子弟拜师的招徒之举,经过代代传承,墙壁上的文字得到了后人无理由的重视和遵循。

于是,隐士偶到人间游历,总要寻觅一两个天资过人之辈,带上山去传授武功。虽然这种机会少之又少,但数百年间被赞一句“天资聪慧”者,加起来也有二三十人了。

而为了验证七界天收徒的严苛,不知哪一代起,山上多了一个规矩:门下弟子无论入门时处于哪一武阶,十年内若不能达到六阶武者,便要被驱逐出山,且永世不得再入。

而猴子峰那位守擂者,由于早已没有五阶高手愿意以学徒身份入山,百余年前便被取消,如今峰顶只剩一块孤零零的界碑,“七界天”三个字,淡漠疏离地叙说着这个武学圣地的百年传说。

传说之所以成为传说,在于其神秘高远,亦在于其铁律如山。

七界天严格执行收徒准则,所选弟子无不是万中无一的练武奇才,鉴于这个近乎苛刻的标准,能有此殊荣登上龙湖山的,每一百年都不会超过十个人,近十年算是前所未有的井喷,前后有三名弟子挑选入门。

天水城首富朱平伯之子朱凌,便是其中一位。

鉴于七界天的名头之大、威名之远,即使朱凌的父亲是个十分成功的商人,需要他这个独子来继承他全部家业,也不得不在再三盘算后,放了儿子上龙湖山学什么劳什子武功。

并不是因为他想得开,知道儿子喜欢练武,不喜欢做生意,而恰恰是因为他想不开,什么都想争第一。

他已是天水城的首富,自然还想当大献朝的首富。只是这个目标太远大,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实现,只能寄托于唯一的儿子。

但他知道,儿子不是那块料。

要是没有别的出路,他或许愿意退而求其次,尽心传授教导儿子,至少守住天水城首富名衔。只是朱凌当不了生意场上的第一名,却很有可能站在武学的顶峰之上,这,不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天下第一吗?

想通了这个关窍,朱平伯几乎是十分欢喜的,将儿子送上了七界天。

收朱凌为师的,是“青红四仙”之一的陈书肇,也是七界天当家的七名七阶武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如今也只有堪堪四十岁。

在七界天上,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

同样的武功品阶,人越年轻,便越能代表你天资聪慧、万里挑一,在七界天乃至整个江湖,自然就会受到更多的礼遇和尊敬。

而年轻也有年轻的坏处,最大的问题就是稍显浮躁和过于自信。

十年前,陈书肇不过是个三十岁的青年,便以天人之资达到六阶武者顶级,成为江湖上最受瞩目的天之骄子。在七界天稳据一席之地的同时,这个青年意气风发、毫不谦逊,头一遭下山便带了一个徒弟回来,就是朱凌。

以常人的眼光看,朱凌的确是天资过人,可贯之以七界天的标准,这份天资是否值得这份荣耀,就要打个问号了!

其实陈书肇未必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他自己就是世间少有的天才,自然知道真正的天才长什么样子。只是他自信,弟子资质平平也无所谓,只要师父悟性极佳、天资过人,也照样能将其教导成才。

更何况,如果能将一个大家都不看好的普通人,十年乃至更短时间教导成六阶武者,那不更显得他聪慧异常吗?

抱着这种念头,即便他知道朱凌并未有天人之资,还是将他带上了七界天,且十分耐心地教导他,比山上的任何一位武师都要尽力。

可这世上,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成效。

朱凌自上山后也算进步神速,一年达到三阶,两年晋升武者,三年跻身五阶……然后,这份神迹就此停滞了下来。

往后的两年,不论陈书肇再怎么指点、传授,朱凌始终无法突破五阶,达到六阶境界。陈书肇苦思冥想,怎么也想不明白其中缘由,直到请教其他前辈才恍然大悟——他自己都还是六阶武者,哪有本事能把别人领到同等境地呢?

原来这些年,陈书肇早已舍本逐末,一心放在传授朱凌的武艺上,而荒废了自己的武功修炼,八年前,他已是六阶顶级,如今仍是六阶顶级。

陈书肇醍醐灌顶,甚是自恼,立即停下手中教务,进山闭关修炼。整整一年时间才突破武者,达到七阶武师境界。

按理说,成为了武师的陈书肇,视野、格局都发生了天翻地覆,可以更好地教导朱凌,帮助他成为六阶武者。可碍于朱凌的天资有限,整整八个月的时间,他的功力都没有半点提升,连五阶顶级都没有达到。

只剩两个月的时间,就到了十年期限,想在两个月内里从五阶中等进入六阶境地,便是陈书肇也自认不可能,更何况朱凌。

上山时又多意气风发,如今就有多寥落绝望。

陈书肇已经放弃了这个弟子,只是十年朝夕相处,木头人也有感情了,何况他们还是最亲近的师徒。

在师徒情分仅剩的最后两个月,二人不谈武功,不论别离,只是说一说家乡风情、家人亲朋,倒也是难得的温馨和睦。

朱凌带上山的那把青蘼剑,陈书肇自然瞧过,也的确认为是一把好剑。只是在七界天,依赖兵器之利是可耻的,陈书肇这般罕见的天才更是如此,只是即便如此,在听闻了朱凌小妹用绝佳智计,偷龙转凤、暗度陈仓,将宝剑在众目睽睽之下带出了天水城,也不得不拍手赞叹,此女当真聪慧过人。

陈书肇奇道:“原来你那一次下山,就是为了回家取这把青蘼剑。只是你怎么知道,家里会发生盗剑之事,你妹妹又如何猜得到,你正好到了城外,可以借你之手,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剑带出城呢?”

朱凌笑了笑,半日无话。